01

從一塊菜地發展成“種菜小鎮”

托德莫登(Todmorden)

位於英格蘭北部

靠近曼徹斯特和利茲

是個僅有1.4萬常住人口的小城鎮

50多歲的潘(Pam)和瑪麗(Mary)

從小就生活在這裡

潘經營著一家咖啡店

瑪麗則是潘的興趣班老師

10年前的一天

潘參加了一個在倫敦舉辦的氣候研討會

會上許多環境專家慷慨激昂

講述著地球面臨的嚴峻形勢

氣候變暖、食物短缺、資源過度開採等

都令潘震驚不已

她深深地記住了一位食物政策專家所說的話:

“不要再種花了,多種點蔬菜吧”

潘和她的小菜園

回到家後

潘立馬去找瑪麗商議

她們決定在潘的咖啡店

召開一個“種菜會議”

將所有想要通過種菜

來改變現狀的人聚集起來

本來以為有5個人來就不錯了

沒想到來了60個人!

大家紛紛開始講述自己與食物的故事

這讓潘和瑪麗意識到

食物是所有人共同的話題

潘和瑪麗(左)在潘所經營的“熊咖啡”

她們的想法用一句話概括就是:

鼓勵居民在城市各處栽種水果和蔬菜

大家一起照料並分享收成

她們為項目取名為“不可思議的食物”

(令人難以置信的食用)

最初的試驗田就是瑪麗的花園

她們把牆拆掉、摘除了玫瑰藤

種上了捲心菜、薄荷、生菜、茴香...

還放了一塊牌子

上面寫著“共享食物”(Food To Share)

幾個月後,收穫的季節來臨



不少行人在此駐足、觀看、好奇地打聽

最後才放心地摘下幾個覆盆子

事情一旦開始傳播開來

就變得容易了很多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種菜大隊”

瑪麗她們開始爭取到

越來越多的公共、私人用地

道路兩旁開始出現奇特的“食物景觀”

隨處都能看到有人在栽種

她們的行為也得到了當地政府的支持

因為這些菜地不僅有效利用了閒置資源、

為居民們提供了食物

還形成了城鎮旅遊景觀、促進了當地經濟

可以說是百利而無一害

有居民驕傲地說:

“今年夏天

從醫院走到警察局的路上

我一直在吃櫻桃”

就連警察局、市政廳的門口

都變成了菜地

警察們愉悅地在菜地巡邏

“不可思議的食物”

發展成了“不可思議的農場”

而後來的事

也許連潘和瑪麗都沒有想到

02

從“種菜小鎮”變成農業模版

在開始種菜的前幾年

潘和瑪麗對她們所做的事情

其實並沒有確切的概念

但隨著規模的擴大

她們開始有意識地去做一些事

例如和當地政府合作

成立地區的閒置和不可修建土地資料庫

並上傳到網路

想要耕種其中某一塊地的居民

只需要拍照上傳並提交申請

再交一筆象徵性的費用

就可得到這塊土地的開發權

這大大提高了機構的運行效率

同時

“不可思議的農場”也開始

培訓年輕人參與勞動

研究提高產量的方法

讓農村人重新開始勞作

目前

“不可思議的農場”每公頃土地

可以生產相當於14噸的食物

已經算是高產了

瑪麗她們卻認為還不夠



自從種植機器普及以來

農業就變成了一小撮人和一大堆機器的事

“不可思議的農場”卻反其道而行

她們認為小家庭式的農場

具有更高的靈活性、多樣性

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更有機環保的食物

和許多人的印象不同

實際上很多小型農場的生產率

比大型農場高得多

大型農場的存在

更多是為企業降低成本

以獲取更高額的利潤



“不可思議的農場”旅遊參觀步道示意圖

潘和瑪麗相信

她們所做的事情是有“可複製性的”

事實也證明了她們的想法

在英國

80多個城市緊跟她們的步伐

也開啟了“共享種菜”的新世界

在法國

400多座城市和村莊行動了起來

在全世界

800多個地方也開始效仿

澳大利亞、俄羅斯、日本、南非...

“不可思議的農場”登上了國際的舞台

創始人之一的潘也接到邀請

登上了著名的TED演講

為全世界講述這個項目

她說:

“我們剛開始行動的時候

許多人都說這樣小小的努力

根本無關緊要

但我們一直相信著

微小行動的偉大力量”

潘的TED演講視頻完整版▼


看到這些年她們的成果

誰還能否定

改變世界的壯舉

往往出自於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

03

他們走遍世界去尋找了不起的“小事”

潘和瑪麗的故事出現在了電影裡

這是一部叫做《明天》的電影

導演是法國著名的作家、社會活動家

席裡爾·迪翁(Cyril Dion)

迪翁開始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契機

與潘發起“共享種菜”的原因類似

他發現人們總是一邊高談闊論

討論著環境問題的嚴重後果

一邊卻一成不變地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社會環境問題已經如此迫在眉睫

根據近年來的研究報告顯示

半數野生物種已經滅絕

全球氣溫正持續攀升

垃圾氾濫成災

10億人飢腸轆轆

15億人卻過度肥胖

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任何一個問題任其發展下去

都會造成足以毀滅世界的後果

“世界末日”早已不是個幻想故事

而是警示預言

能否成真全看人類的所作所為

電影《2012》海報

迪翁並沒有抱怨大眾的冷漠

他認為之所以大家沒有採取行動

是因為從心底裡覺得

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太過宏大

個人的一點微不足道的力量

根本於事無補

這種想法有很大的謬誤

從潘和瑪麗的故事就可以看出

當微小的力量聚集起來

將是足以撼動世界的壯舉

身為作家兼導演的迪翁決定

他要用自己擅長的方式

讓大家改變固有的消極想法

2年時間

迪翁帶領一個5人攝影團隊

深入走訪了10個國家

採訪了50位科學家和無數民間人士

只為證明

社會環境問題並非無可救藥

世界上有許多人都在嘗試著做出改變!


電影《明天》預告片

《明天》和許多類似題材的紀錄片不同

它並沒有一味地告訴你

事情有多麼嚴重、多麼令人絕望

讓你懷著無比沉重的心情離開電影院

而是試圖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確切手段



迪翁也並沒有停留在問題的表面

他明白社會環境問題

其實是環環相扣的

例如農業問題與能源問題息息相關

能源又受到經濟政策的製約和影響

到了影片的最後

迪翁回歸到了教育問題

作為兩個孩子的爸爸

他認為自己關注環境問題的根源就在於

“不想讓自己的孩子

生活在逐漸惡化的環境之中!”

《明天》紀錄片獲得2016年“法國奧斯卡”凱撒獎

與迪翁持類似想法的人還有很多

其實,不管是否為人父母

下一代的問題關乎人類的延續

都應該是做出改變的迫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