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

【視頻】30多年,他帶領村民峭壁間挖出「天渠」 _-,

絕壁鑿「天渠」壯志凌山河——記貴州遵義市老支書黃大發貴州遵義草王壩村村裡有一位82歲老人,他和大山較勁,用36年的時間帶著村民只乾了一件事:修水渠。這 ...


絕壁鑿「天渠」 壯志凌山河——記貴州遵義市老支書黃大發

貴州遵義草王壩村村裡有一位82歲老人,他和大山較勁,用36年的時間帶著村民只乾了一件事:修水渠。這條長近10公里的水渠,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新華社記者胡星、姜琳、李驚亞、齊健

【視頻】30多年,他帶領村民峭壁間挖出「天渠」

黃大發在巡查水渠時眺望遠方(3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視頻】30多年,他帶領村民峭壁間挖出「天渠」

黃大發(右)在巡查水渠途中提醒過往的鄉親注意安全(3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一個當時年僅20多歲的農村大隊長,帶著數百個村民,鋼釺鑿、風鑽敲,前後歷經30餘年,在峭壁懸崖間挖出一條10公里的「天渠」。

【視頻】30多年,他帶領村民峭壁間挖出「天渠」

潺潺渠水,潤澤了當地1200多人,使曾經閉塞的貧困村面貌一新。

當地人管它叫「大發渠」。村民們以最樸實而又最隆重的口頭命名方式,感謝他們的帶頭人——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老支書黃大發。

【視頻】30多年,他帶領村民峭壁間挖出「天渠」

「一定要想法通上水,讓大家吃上米飯」

黔北深處,多為喀斯特地質。

【視頻】30多年,他帶領村民峭壁間挖出「天渠」

黃大發居住的地方以前叫草王壩,海拔1250米,山高岩陡,雨水落地,就順著空洞和石頭縫流走,根本留不下來。

上世紀90年代以前,村裡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必須來回走兩個小時,爭水打架的事情時有發生,連「牛腳窩水」村民都要收集起來。

村民用水,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臉洗腳,第三遍喂豬喂牛。縣裡的幹部來草王壩考察,村民遞過來的水杯里,滿是渾黃。

因為缺水,當地只能種一些耐旱的苞谷。把玉米粒炒熟去皮再磨成粉,蒸熟後就成了當地人餐桌上的主食。這種「苞沙飯」難以下咽,在喉嚨上直打轉轉。

沒有水,別說發展產業,村民連溫飽問題都不能解決,一些家庭吃鹽都需要賒帳。

對於貧窮,黃大發比別人有著更深刻的體會。幾歲時,母親就去世;父親抽大煙,敗光了家中房屋和田地後撒手人寰。13歲,黃大發便成了孤兒,滾草窩,吃百家飯長大。

對於擺脫貧困,他有著比別人更強的決心。

「窮就窮在水上,一定要想法通上水,讓大家吃上米飯。」1958年當選草王壩大隊大隊長那年,黃大發下了決心。

「這一次,拼了命也要干」

【視頻】30多年,他帶領村民峭壁間挖出「天渠」

草王壩村幾面大山的背後是螺絲水河。上世紀60年代開始,由當地公社牽頭,草王壩大隊、健康大隊、勝利大隊共同開建「紅旗大溝」,想引來這穩定的水源。黃大發任指揮長。

當時,修這條水渠,中間必須打通一條長116米的隧道,公社認為技術難度太大,黃大發就帶著群眾自己干。

黃大發先用農村土辦法確定水平線:豎起竹竿測量,人眼兩邊「校瞄」。洞口越打越深的時候,黃大發用耳朵貼著山聽,指揮群眾往聲音一致的方向打,耳朵都磨起了老繭。最終,隧道打通了。

【視頻】30多年,他帶領村民峭壁間挖出「天渠」

但是,由於缺乏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用黃泥巴敷成的渠壁難經風雨,水渠修修補補十幾年,沒法再用,在上世紀70年代被廢棄。

「剛修渠的時候我才幾歲,十幾年裡父親經常不在家裡,都和大家在工地上。修渠失敗的時候,我已經上中學了,那時候父親經常在家裡發獃,我知道他很傷心。」黃大發的二兒子黃彬權說。

但是,黃大發沒有放棄。

1976年,遵義縣水電局幹部黃著文來到草王壩,住在黃大發家裡。「小個子、有幹勁,滿手的繭握手扎著疼。」這是黃大發給黃著文的最初印象。徹夜長談中,黃大發再次表明了修渠的決心。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