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

戶外健行登山須知──背包裝填的ABCs _-,

戶外健行登山須知──背包裝填的ABCs
在戶外安全對策本部的課程中,我們給予登山背包的定義叫「戶外的移動城堡」,這樣的靈感來自於《CompleteWalker》這本書所寫的HouseOnYo ...


在戶外安全對策本部的課程中,我們給予登山背包的定義叫「戶外的移動城堡」,這樣的靈感來自於《Complete Walker》這本書所寫的House On Your Back,背上的房子。當我們踏入戶外開始,背包裡面的東西就是我們賴以求生、維生或享樂的重要夥伴,所以稱為城堡也不為過。無論衣食住行育樂,通通都要裝進這個背包裡面。但,背包並不是一股腦兒的將東西全部塞進去就算完成,如果背包的裝填沒有確實恰當。不僅會造成浪費空間、還會因為不平衡、內容物一直碰撞而造成體力無端的浪費,這在戶外就是一件危險的事情。這一篇文章,就是在跟各位分享一個背包裝填的小小技巧。

一次的上山,所要帶的器材可能比這些還要多,我們要怎麼好好地放進背包裡是需要多次的練習與評估的。

或許大家都還記得,國中童軍課會教我們背包裝填的技巧。在我還在唸國中的時候,我們所學的是袋中有袋的裝填方式,將各種不同的東西裝入分別的小袋子當中,再放入大背包當中以達到分類清楚的目的。而那個年代的背包,主流還是外架式背包(也就是鋁架在外做支撐),而內架式的背包則有許多的耳袋、腰袋等多口袋設計。這些看似方便拿取的設計,漸漸地在2000年後慢慢被潮流退去。退去的主要原因,來自於我們今天要講的ABCs打包法。無論是袋中有袋還是多口袋背包,都導致一個問題,就是死腔。這裡我們所講的死腔是指物品與物品之間無法被填滿的空隙。這些死腔,除了會造成打包上的空洞之外,也會讓物品有機會在背包內晃動。如此一來,對登山者而言就會需要多花體力去平衡這些晃動。也因此,在簡化風的帶領之下,漸漸地將耳袋、腰袋拿掉,甚至有的背包也拿掉了頂袋,讓整個背包變成了一個大空間,而ABCs的打包法也因此孕育而生。

戶外健行登山須知──背包裝填的ABCs

早期外架式的背包,可以看到有兩個耳袋與各種分隔袋。這是藤架的背包,現在是罕見品喔!

所謂ABCs的背包打包法,是由4個英文單字所組成,分別為:Accessibility, Balance, Compression, and Streamline。為什麼S會用小寫,則是因為如果做到了ABC,那麼S就自然會出現,所有的人也不會刻意去提。接下來就分別解釋一下這代表什麼吧!

1. Accessibility(易拿性):物品的取用先後順序,緊急程序必須要能夠方便拿取。比如說,我們在登山的過程當中頭燈是必需品,那麼如果放在背包的底部就失去的易拿性。又或者我們將睡覺才會拿出來的睡袋放在最頂端也會影響其他物品的易拿性。

2. Balance(平衡):所有放入背包的物品必須要能夠達到,背包的左右平衡、前後平衡。前後平衡的部分比較特別,並不是要均重,而是靠近我們肩胛骨下緣中心的部分最重,以這裡為球心的將重量分散在背包各處,這是前後的平衡。而這些平衡也是要考量到消耗,比如說我們帶了1000c.c.的水放在左邊,一開始是平衡的狀態,但在經過一段行走之後,水喝完了那就會左右不平衡。或許有人會說,一公斤有差嗎?當我們需要背負他走上4~5小時的時候,就會有差別了。檢查平衡的方式,是將背包站立在平地上,如果不會倒下,那麼就是成功了!

3. Compression(壓縮性):這就是要解決我們之前的死腔最重要的一步。所有的物品能夠壓縮的就要壓縮(如:睡袋、衣物等),如果不能壓縮的也可以利用小東西將死腔填滿(如:用襪子、毛巾、備用衣物塞滿鍋子或食物所造成的死腔)。

4. Streamline(流線性):從外觀上去檢查背包是否飽滿,是否有皺摺(有皺摺代表有死腔),是否有額外的突出(代表不平衡)。

戶外健行登山須知──背包裝填的ABCs

即便是10天的冬季攀登形成,也要盡可能地將物品都打包入背包內。才不會因為外掛的物品勾到而造成危險。

背包打包的ABCs是相當實用的小技巧,打包技巧需要多多練習。每次上山前,最好把所有的物品反覆打包幾次,才能夠熟練喔!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