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4日,港珠澳大橋宣布正式通車。

這座無技術,曾被嘲諷不可能建成的大橋,終於在開工後的第9年,建成了。

10月23日的伶仃洋上,

從太平洋上灌入人工島的海風,

拍散不了建設者的自豪、喜悅。

歷時9年,被英國《衛報》譽為

“新世界七大奇蹟”的港珠澳大橋,

正式全線貫通。

至此,港珠東西,長虹臥波,

天塹南北,通途無阻。


這個超級工程,堪稱世界橋樑建設史上的巔峰之作。

而在此之前,誰能想到,人類建設史上迄今為止裡程最長、投資最多、施工難度最大、

設計使用壽命最長的跨海公路橋樑,會誕生在中國的東南一角?

時間撥回到2005年,那一年建設港珠澳大橋計劃剛剛提出,

但現實情況是,在沉管隧道領域,中國的技術還無法望及國際水平。

如此情況下,國外媒體都特別關注港珠澳大橋,其實就是因為一個字:“難”。

工程體量之巨大,建設條件之複雜,是以往世界同類工程都沒有遇到的。

在當時,全國江河沉管隧道總長不超過4000米,

而在此基礎上,光建立一個長5664米的外海沉管隧道,

其費用之高、難度之大、風險之大,就嚇退了無數前來應標的公司!

可這個重擔,偏偏就落在了工程師林鳴身上。

“33節沉管,裝上去,對接好,像連續33次考上清華,難度可能還要更高。”



要建造港珠澳大橋,必須要突破三個難點:

一:港珠澳大橋需要建造一個外海沉管隧道,但在港珠澳大橋之前,

全中國的沉管隧道工程加起來不到4公裡。

二:這是我國第一次在外海環境下建沉管隧道,可以說是從零開始,從零跨越。

三:技術力量不夠,錢也不夠。

作為建造了中國第一大跨徑懸索橋“潤揚大橋”的負責人,林鳴一宿未眠,坐待天明。



每一步,都是第一步

為了準備這個工程,2007年,林鳴帶著工程師們,去全球各地橋樑工程考察,

當時世界只有2條超過3公裡的隧道,一個是歐洲的厄勒海峽隧道,還有一個是韓國釜山的巨加跨海大橋。

當時,韓國一家非常厲害的公司在主持這個項目,但在安裝的部分卻全靠歐洲人提供支持,

每一節沉管安裝的時候,會有56位荷蘭專家從阿姆斯特丹飛到釜山給他們安裝。

當林鳴帶著團隊來到釜山時,就向接待方誠懇地提出,能不能到附近去看一看他們的裝備,卻被拒絕了。



島隧工程總工程師林鳴

無奈之下,考察團只有來到大概離工程300米左右的海面上,開了個船過了一下,用相機拍了幾張照片。

從釜山回來後,林鳴更加堅定一個決心:港珠澳大橋一定要找到世界上最好的,有外海沉管安裝經驗的公司來合作。

於是,他們找了當時世界上最好的一家荷蘭公司合作,人家開了個天價:1.5億歐元!當時約合15億人民幣。

談判過程異常艱難,最後一次談判時,



林鳴妥協說:3億人民幣,一個框架,能不能提供給我們最重要的、風險最大的這部分的支持。

但是,荷蘭人戲謔地笑了笑:“我給你們唱首歌,唱首祈禱歌!”

跟荷蘭方面談崩了之後,林鳴和他的團隊也就只剩下最後一條路可以走:自主攻關!

因為難以承受國外高額的技術資詢費用,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沉管隧道技術,也無法在港珠澳大橋上照搬套用。

林鳴沒有繞開這個問題,他堅信:只有走自我研發之路,才能掌握核心技術,攻克這一世界級難題。

可在幾乎空白的基礎上進行自主研發,林鳴和他的團隊面對的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

需要將33節,每節重8萬噸,長180米,寬38米,高11.4米的鋼筋混凝土管,

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處,安裝成長達6.7公裡的海底通道。

不被理解,沒有經驗,外國人都在看,中國工程師到底行不行?

2013年的5月1日,歷經96個小時的連續鏖戰,海底隧道的第一節沉管成功安裝。



這是不平凡的96個小時,彷彿一個從來沒有人教過,也從來沒有駕駛經驗的新手司機,

要把一輛大貨車,開上北京的三環。

林鳴和他的團隊,在海上連續奮戰了整整96個小時,5天4夜沒合上眼,

終於,海底隧道的第一節沉管成功安裝!

然而,第一節的成功並不意味著後面32節安裝都可以簡單複製,

嚴苛的外海環境和地質條件,使得施工風險不可預知。

這是個高風險的事情,林鳴每一次安裝,離開房間的時候,他都會回頭看看那個房間,

因為每一次出發,都可能是最後一次出發。

死神對林鳴的第15個“孩子”——E15——發出了通告,在第15節沉管的安裝時候,

他們碰到了最惡劣的海況,珠江口罕見地只有不到10度,海浪有一米多高,工人都被海浪推倒在沉管頂上。

儘管如此,工人還是護送沉管毫髮無損地回到了塢內。

當時起重班長說:回家了,回家了,終於回家了。命是撿回來了,可E15的安裝計劃卻就此擱淺。

第二次安裝在2015年大年初六,為了準備這次安裝,幾百個人的團隊春節期間一天也沒休息,

但是當大家再一次出發,現場出現回淤,船隊只能再一次回撤。

當時壓力很大,只裝了15個沉管,還有18個沉管要裝,

這樣下去這個工程還能完工嗎?拖回之後,許多人都哭了。

10年來,幾乎每到關鍵和危險的時刻,林鳴都會像“釘子”一樣,

幾小時、十幾個小時、幾十個小時地“釘”在工地。只有體型的變化暴露了一切:他瘦了20幾公斤。



2017年5月2日早晨日出時分,最後一節沉管的安裝,終於完成了,船上一片歡呼,

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順利合龍。

中國乃至世界各大媒體,都在為這項超級工程的完美落幕歡呼,

而此時的林鳴,卻在焦急地等待最後的偏差測量結果。

偏差16公分,這於水密工程而言算是成功。

而中國的設計師、工程師、包括瑞士、荷蘭的顧問……大多數人也認為滴水不漏,沒問題。

但林鳴說:不行,重來!

茫茫大海,暗流洶湧,把一個已經固定在深海基槽內、重達6000多噸的大傢伙重新吊起、

重新對接,一旦出現差錯,後果不堪設想。

“算了吧。”

“還是算了吧!”

幾乎所有人都想說服林鳴罷手。



這時,林鳴內心出現一個聲音:如果不調整的話,會是自己職業生涯和人生裡,一個永遠的偏差。”

他把已經買了機票準備回家的外方工程師,又“抓”了回來。

經過42小時的重新精調,偏差從16公分降到了不到2.5毫米!

縮小了幾十倍的差距!

那一夜,他睡了10年來的第一個安穩覺。

“大國工匠”

清晨五時許,林鳴又開始了自己風雨無阻的長跑。

從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營地出發,途經淇澳大橋,最後到達伶仃洋上的淇澳島,來回10多公裡。

在近40年的職業生涯裡,林鳴走遍了大江南北,建起了眾多橋樑。但對他來說,珠海有著不一般的意義。

讀大學前,林鳴當過3年農民、4年工人。

曾經到工廠做學徒,拿著剉刀或者鋸條,練習剉、鋸、鑿、刨等基本功,

學當鉚工和起重工。後來,才到西安交通大學接受了為期半年的技術培訓。

在同行看來,他的動手能力無出其右,在工地上,他是拿著榔頭、扳手等工具

給數以千計的工人一個個講原理,講方法的。

橋的價值在於承載,而人的價值在於擔當。

十多年的時間,林鳴走完了港珠澳大橋這座世界最長、難度最大的“鋼絲”。

向他迎面而來的是“最美工程”、“最美隧道”的標語。

在他看來,高品質的工程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越是普通人看不到的地方,越要做好。

這個“最美”,不僅僅是自娛自樂、自我陶醉,還要有益於他人,並得到社會認可。

2010年,大橋下白海豚大概是1200頭。2018年是多少呢?2600頭,翻了一倍多。

藍天為卷,碧海為詩;深海白豚,踏浪伶仃。

2018年10月23日的港珠澳大橋上面,林鳴又來了一次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