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凡和虎撲直男開撕,戰火已經熊熊燃燒了好幾日,

吳亦凡放出大招《SKR》後,這場大戰可以說是發展到了高潮

skr也成了最近的流行語。

爭吵比作品多,鬧聞比作品長命。

還是95年的時候好,那時候的說唱多純粹。

那時候一位女rapper,能讓我們一直懷念。



如果要追溯說唱音樂啟蒙元年的話,那一定是1995年。

1995年,春節,一位叫“MaLa Jeze”的女Rapper

用一場10分鐘的演出讓至少6億中國人認識了什麼叫做“嘻哈說唱”,

如今看來這場演出所帶來的震撼程度是絕對難以想像的。

在那個電話剛剛普及,互聯網尚不知在何處的年代,

無數的中國人在被MaLa Jeze的舞台魅力所俘獲後,

冒著初春的嚴寒,肉身走上街頭購買《中國電視報》,

然後剪下報上的“我最喜愛的春晚節目投票表”向電視台瘋狂Pick,

最終在元宵節的月圓之夜將MaLa Jeze和她的RAP送上了當年度中國電視文藝之巔。

並且在此後的二十餘年裡這場演出被中國大陸90%以上的大小電視台反覆播出,

其影響力覆蓋人群之廣,延續時間之長堪稱史詩級別。

而這首足以被載入史冊的RAP名字便是小品

《如此包裝》中的插曲《花為媒·報花名》,

其演唱者“MaLa Jeze”還有一個中文名字就是——趙麗蓉。

從那一夜開始,上至八十七下至一年級,

只要是感受過融合了唐山口音+評劇元素的“麗蓉style”魅力的中國人,

就絕對失去了正常念出下面這段詞的能力:

“春季裡開花十四五六,六月六我看谷秀我春打六九頭。

這麼包裝簡直太難受,我張不開嘴兒,我跟不上溜兒,

你說難受不難受,你說難受不難受?”

也正因如此,唐山一度成為了中國“RAP+小品”

的精神聖地,猶如紐約布魯克林是美國嘻哈之魂。



而憑一人之力將唐山封神的趙麗蓉,更是堪稱中國的“前衛女王”。

說趙麗蓉“前衛”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很不貼切。

確實,凡是第一眼看到這個外表永遠笑瞇瞇的樸素老太太的人,

是絕對不會把“前衛”兩個字和她聯系在一起的,我也一樣。

可隨著春晚在21世紀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從全民“喜聞樂見”

滑向了全民“喜吐樂槽”後,這種後知後覺感便愈發明顯

可以說趙麗蓉在20世紀90年所達到的藝術高度

和他作品中引領的思潮至今鮮有人能企及。

趙麗蓉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是在1988年,當時她已經60歲,

和同時期成名的陳佩斯、趙本山相比算的上是大器晚成。

趙麗蓉首個春晚小品《急診》

在此之前,趙麗蓉的主要舞台是評戲、電影和電視劇,

塑造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藝術形象,

其中最著名的當屬1986版《西遊記》裡的車遲國皇後。

還有謝鐵驪、趙元執導的電影版《紅樓夢》裡的劉姥姥。

但這些角色通常只是配角,驚艷有餘,回味不足。

而真正讓趙麗蓉“流行力”全面爆發,最終成為全民主角的還是春晚小品。

“融入流行”一直是趙麗蓉小品的大主題之一

在1995年《如此包裝》的那場“RAP盛宴”之後,

1996年的《打工奇遇》裡趙麗蓉和鞏漢林又用一場“battle御膳”,

再一次為我們呈現了什麼叫做對流行文化的完美解構。

在這場battle中,正直的前民兵排長老太太和奸商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流行音樂交鋒,

從韓磊的《走四方》串燒到京劇《沙家濱》,

然後又峰回路轉到謝東的《笑臉》,期間還夾雜了大段饒舌說唱元素的報菜名貫口。

整個過程一氣呵成舌燦蓮花,沒有絲毫無違和感,

宛如嗓子裡有一個活DJ在打碟混音,

在詼諧幽默的同時還四兩撥千斤地諷刺了社會負面問題,極為精彩。

而反觀近年來春晚舞台上那些生搬硬套網絡流行語的套路,

與之相比那是相當沒有排面,雲泥之別一覽無餘。

更不同於當今春晚什麼火就硬搬什麼的尷尬,

90年代的春晚是趙麗蓉的小品引用什麼,什麼便會大火。

1998年春晚的《功夫令》裡,趙麗蓉用一曲

《心太軟》唱出了當時社會對獨生子女溺愛教育的思考。



這一唱不僅逗笑了電視機前的觀眾,

更是讓《心太軟》大熱了一把,直接捧紅了當年進軍大陸不順的任賢齊。

後來在採訪中,任賢齊說自己能在大陸成為一線歌手,最感謝的便是兩個女人——王菲和趙麗蓉。

“我剛出道時,在大陸的認知度不高,有一次王菲錄節目推薦了《心太軟》

而這首歌真正被全國觀眾熟知是源於趙麗蓉老師在春晚小品中的演唱”



而趙麗蓉對流行文化的擁抱,並不局限於中國地區,更是直面全世界。

1999年,世紀之交的中國英語熱迅速升溫,

在當年春晚的小品《老將出馬》裡,趙麗蓉用一段

點頭yes搖頭no,來是come去是go,要打招呼喊hello”的“唐山glish

幫全國的少年兒童完成了英語學習的啟蒙。

而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小品尾聲趙麗蓉盤腿坐在椅子上,

用老太太嘮嗑的姿勢唱出的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

《泰坦尼克號》主題曲《我心永恆》。這一曲直接驚艷了電視機前數以億計的觀眾。

而就當觀眾們沈醉於趙麗蓉為這個人間所帶來的快樂時,卻少人知趙麗蓉學歌的過程。

為了能把這一曲英語的《我心永恆》唱好,當時已年過古稀,

連漢字都認不了幾個的趙麗蓉便請人把英語歌詞諧音成漢語讀音錄到磁帶上,

每天對著錄音機逐字逐詞鑽研發音,

然後和原唱做對比,日復一日,深夜不輟。

可這一曲《我心永恆》也成了趙麗蓉在這個世間的絕唱。

2000年的7月17日,

這位曾給十幾億人帶來過無限快樂的慈祥老太太因肺癌逝世,享年72歲。



細算下來,她離開我們都也已經18年了。

而這18年來,趙麗蓉似乎又從沒有離開我們。

打開電視,她的小品是各個地方台周末節目單的首選之一;

坐長途客車,司機的車載小電視裡永遠有她的作品合輯;

就連打開影片網站,“趙麗蓉”三個字所帶來的點擊量也是幾千萬級別的……

我們時不時就能在某個生活的角落裡,

聽到她用極具辨識度的唐山口音說英語、念順口溜、唱rap

然後駐足聽一會兒,就被《英雄母親的一天》裡“司馬缸砸缸”的表演逗得前仰後合。

被《打工奇遇》裡“慈禧”手中的一塊抹布掃去不開心。

也就是在這18年裡,在趙麗蓉小品“擁抱流行”的表面之下,

一些不易察覺的東西隨著時代的變化開始慢慢顯現出來

並在我們一遍遍地笑過之後愈發的耀眼珍貴。

1994年的小品《吃餃子》裡,趙麗蓉的孫子年夜飯不想吃餃子,而是改吃窩頭。

趙麗蓉扮演的奶奶對種“大逆不道”的想法很是不理解,

但她並沒有靠家長的權威否定了孫子的想法,

而是用祖孫間的一場辯論表達了自己對不同意見的尊重

——只要你用道理說服我,年夜飯不吃餃子改吃窩頭也沒問題。

“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捍衛你表達的權利”是對別人最基本的尊重這個觀點,

趙麗蓉的小品24年前就想明白了,而反觀2018年的今天,

我們很多人似乎還做不到這一點,動輒用“三觀不正”



去給不同的聲音扣帽子,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而趙麗蓉這種“尊重他人”的思想,不但體現在作品裡,更體現在作品外。

1994年,趙麗蓉因為關節炎導致膝蓋疼痛,本來不想再登上春晚舞台。

可面對當年春晚導演由二群的登門求賢,

她還是選擇了重新出山,她的理由很簡單:

絕對不能讓春晚觀眾吃剩飯。

所以1995年春節才有了《如此包裝》這樣的精彩表演,

即便演出到最後趙麗蓉的膝蓋已經疼痛到了支撐不住身體,跪倒在台上。



而這一跪正是趙麗蓉對“絕對不能讓春晚觀眾吃剩飯”這句話的最完美詮釋,

也是對她親筆寫出的“貨真價實”四個字的身體力行。

更是對當年小品裡映射出的

沒有真正實力,只靠虛假包裝”忽悠觀眾的演藝圈亂象的實力嘲諷。

而在“各種人設遍地”的今天看來,這種嘲諷依然能量滿格。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到了今天依然懷念趙麗蓉。

她不為名利,在擁抱流行的同時卻不在流行中迷失,

獨立思考,堅持著自己的“貨真價實”,

用舉重若輕的幽默諷刺人間的弊病,傳達平等、尊重和相互交流。

趙麗蓉,比今天我們中的大多數更挺立在時代思想的潮頭。

來源: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