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在瑞士(5)|在瑞士針灸幾乎無病不治
原創2015-08-06蔣永光中國中醫藥報
圖為蔣永光在為患者進行針灸治療
針灸漸被瑞士主流社會接受
不少朋友以為,中醫在國外的活動中心一定是華人圈子。有的國家,如美國、加拿大,華人數量多,接受針灸治療的比率自然較高。在一些影視劇中,傳統中藥鋪也常是唐人街的一景。
實際上,中醫在歐美的主要服務對象還是當地人,瑞士的情況更是如此。據統計,瑞士華人僅2萬人左右,不超過總人口的3%。從筆者所治患者來看,可以說99%都是「老外」。這麼多年,雖然也給一些華人同胞看過病,但加在一起也就十幾人。
那麼,又是哪些瑞士人在接受針灸治療呢?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可以反映針灸在這個國家的普及程度和主要的服務人群。為此,筆者專門對10年前(2005年)和去年(2014年)的就診患者進行了一下清點:
用一組數據也許能揭示以下事實(見下表):
其一,在中醫進入瑞士的早些年,嘗試性接受針灸治療的患者比例甚高,這從2005年就診僅1次者比率較高可以看出。10年後的今天,這類嘗試者大大減少,人均治療次數增多,說明人們對針灸的了解有所增加,對治療的信心上升了。
其二,較10年前,接診患者數量下降,這在當前的瑞士是普遍現象,是診所數量增加的結果。但是,患者人均治療次數明顯增多,2005年人均約6次,單個患者最多接受了25次治療;2014年人均超過8次,單人治療次數最多者33次。說明針灸在行業生存上處於相對成熟和穩定的狀態。
其三,10年來,患者的年齡結構變化不大,故本文未列出相關數字。但性別差異及其十年來的變化頗有趣味。女性往往是各種商業消費的主要對象,看來在針灸上也顯示出這一點,體現了她們對健康的特別關注。而10年內男性患者的增多,或許反映了針灸向瑞士主流社會的滲透和靠近。
各種原因的痛症排第一位
在我們國內的醫院,如果中醫科是小科室,針灸科則是小科中的小科。主會原因應是針灸治療的病種狹窄,因而在醫療服務所占份額甚小。同時,較之其他中醫科室,針灸治療需要一定空間和條件,耗時又長,收費卻低,這在主觀和客觀上都影響了針灸的發展和患者數量,故相對於國外之熱,國內仍是「冷鍋冷灶」。
在瑞士,針灸則是中醫臨床當仁不讓的主角,幾乎成了無病不治的「神術」。尤其是西醫家庭醫生治不好的病症,如各種慢性疼痛、牛皮癬、骨質疏鬆、多發性硬化、花粉症、抑鬱症,甚至於癌症、毒品成癮、愛滋病等。
這裡解釋一下國外的家庭醫生制度。所謂家庭醫生,是主管本地居民醫療的地方診所醫生。每個家庭醫生服務人數不定,大約在1000人左右。人們得病後,首先得找家庭醫生,在他們處理不了或療效不佳時,就可轉診他醫或醫院。家庭醫生為私人開業,就經濟收入計,不願輕易讓患者轉診,更不要說轉到無利益關係,反而是競爭對手的中醫手裡。但在筆者診治的患者中,目前由不相識的家庭醫生轉來的患者在逐漸增加,當然多數是「燙手的山芋」。
那麼,瑞士中醫臨床上主要治些什麼病症呢?這是不少國內同行常提出的問題。回答是:與國內針灸臨床相同,各種原因的痛症排第一位,而同時還有相當數量的中醫內、外、婦、兒科病症。例如,慢性胃腸病、疲勞綜合症、神經症、抑鬱症、各種皮膚病,以及婦科的痛經、閉經、月經不調、陰 道炎等,兒科的消化不良、反覆感冒、咳嗽不止、遺尿、夜哭等。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國內針灸臨床最為常見的「面癱和中風後遺症」卻少見。面癱,筆者治過2例,其中1例是越南人;中風後遺症,大約也就5例,而其中一個是中國香港同胞,還有一個越南華人。據了解,面癱在白種人中確實發病率低。中風患者少,可能與他們的有效防治有關吧。
當然,世界上沒有百病皆效的醫術,針灸也不是什麼病都適合的。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可了43種針灸適應病症,1996年增加為64種,所列病種涉及神經、運動、呼吸、消化、泌尿等多個系統,但就具體疾病而言還是不多的。筆者和瑞士的中醫同行所治病症無疑超過64這個數字。為什麼會出現在治療病種上與國內針灸臨床如此大的差異?為什麼老外與國人對針灸的態度和信心如此不同?這是一個值得深刻思考的問題。
本文為中國中醫藥報原創內容,如有轉載請註明轉自中國中醫藥報微信(cntcm1989)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