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聖經·舊約》中有一篇講了《巴別塔》的故事:
上帝造人之後,賜福於人,人們安居樂業。後來,有人突發奇想,要建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由於人類語言相通,同心協力,建成的高塔直插雲霄,似乎要與天公一比高低。
上帝恐慌,不希望這個奇觀建成,於是讓人們分化成不同的語言,令其不能交流,之後,因為溝通不暢,工程被迫放棄,而且人類從此不再團結,因為語言不通而分化成不同部落,並由於溝通問題,經常發生戰亂,因此再無力撼動上帝的權威。
2
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也像一個國家,遍布邊界和關卡。
語言,無論是否能夠被流暢地說出,都會成為溝通障礙,我們不容易彼此聽見,聽見了也不容易互相懂得,懂得了也很難做到位。
一個朋友曾對我說過這麼一段話:
「我前男友說,他不會哄人。我問,那你願意為了更好的愛我,學習哄人嗎?他說,願意。然而真有事發生時,他很沒耐心,根本不哄,我感到自己很不被愛,也不被在乎,於是產生了更多的怨恨。」
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解讀這段話:
從她的角度:自己都和他提前「商量了」,他說願意改。事實上,他說話不算數,是個不誠實的人,一個騙子,這樣的人怎麼能在一起!沒得說,分手!
從他的角度:她這是商量嗎?簡直綁架,她直接用「愛與不愛」的大帽子壓下來,看起來是個選擇題,實際上是個判斷題!她咋不讓自己改呢?
而若從理性的角度,將朋友這句話提煉,則是:你必須為我改變你;因為你沒變,所以我不被愛。
這時,我們已經能看到這對情侶
溝通的實際內核:
第一,他和她相處的基礎是:他必須要放棄自己,改變成她要的樣子,否則就是他不愛她;
第二,她把對愛的感知,寄托在他的身上。就像遙控玩具一樣,開關調到「他愛她」這個檔位,她覺得自己值得愛,開關調到「他不愛她」這個檔位,她會覺得自己不值得愛;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她硬生生的把本該由自己負責保管的「遙控」交給了他,被他牽著鼻子走。
3
對朋友來說,這段戀情她沒有得到想要的,也沒有遇到對的人。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
戀愛時,她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嗎?他真的了解她的需求嗎?
就好像現在有一個人對你說:「嘿,給我放一段音樂吧!「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簡單。
這個需求缺了很多信息,包括但不限於:你喜歡誰的音樂?是要聽什麼風格?什麼樂器演奏的?還要判斷你現在是什麼心情,什麼狀態,最後得出結論——對方,適合聽什麼? 這還在你懂音樂的前提下的情況。
差的情況是,你對音樂一竅不通,於是,尷尬,一臉懵圈。然後,對方會想:「放段音樂不是很簡單嗎?他怎麼能不懂呢?」說不定,還要鬧情緒。
還有一個問題:」用愛來壓迫對方改變「,
這是求人正確的」姿勢「嗎?
求人,起碼有一個「請求」的姿勢,誰見過「請求」是能用「強迫」這種姿勢真正得到的;另一方面,她有幫助他的責任,她要不斷的幫助他、培訓他,反覆的溝通和反饋讓他能正確理解「她的需求」——畢竟這不是他的需求,而是她的需求。誰有需求,誰才會有動力。
在」請求「時,如果對方是個陌生人,你請ta幫忙,那麼你會怎麼做?事前:語言溫和懇切、請客吃飯、各項配合、小心翼翼;事後:積極感謝、考慮如何回報……
如果換成愛人、父母或者孩子,畫風就變了:「你為什麼沒有做好?我不是和你說過嗎?你不是答應我的嗎?行了行了,算了,這麼點事,真沒用……」
4
溝通中永恆的困境,總是這樣——口不擇言、詞不達意、各說各話、溝而不通……我們該怎麼辦?
1)要做好至少溝通 4 遍的準備;
2)溝通有很多種方式,不能只靠一招鮮就能吃遍天;
3)確定溝通成功的標識;
4)如果事情有點大,那就切塊,一步一步慢慢來……
除了學習溝通技巧,我們還可以向時時刻刻陪著你,對你不離不棄的「自己的身體」學習。
海藍老師有個理論:人的行為是按照」身體—情緒—思想—行為「這樣的順序依次進行的。只是,傳遞的速度很快,我們感覺不到而已。
」向身體學「的方案就是:把你的需求,感受到身體上來,覺察身體的需求,然後再「告訴」對方。
語言,不是唯一的溝通方式。人最喜歡的3種溝通方式是:和顏悅色(真誠的笑容)、柔聲細語(好聽的聲音)、摟摟抱抱(身體的接觸)。
當然,這個方法的前提就是:你能夠有足夠的「覺察力」,這是基礎,訓練的方式就是靜觀,而只有訓練到足夠長時間的靜觀,才可能有覺察力。
真正學會這個方法,一定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如果你認為這個人對你很重要,是這輩子值得好好對待的人,就這樣去做。你只需要踐行,需要去有耐心的、深入的了解,最終能否解決問題,看的就是「你」,你覺得這個人、這件事是否重要。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