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16年6月27日 星期一

為什麼我們總是把「最差的脾氣」留給最親近的家人?原來這4個迷思會讓人做出無法挽回的憾事… _-,

回想起最近的日子,你還記得上次自己對父母講話口氣不耐煩是什麼時候嗎?有時候我們對待外頭的點頭之交或陌生人,總是能保持親切有禮,反過來面對自己的父母時,卻經常失去耐性,但明明他們才是我們最應該珍重、好好對待的人呀!到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呢?有一句話說:「我們最大的錯誤,就是把最差的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給了親近的人,卻把耐心和寬容給了陌生人…」▼原因之一:我們沒意識到對親人的期望過高。 ...


回想起最近的日子,你還記得上次自己對父母講話口氣不耐煩是什麼時候嗎?有時候我們對待外頭的點頭之交或陌生人,總是能保持親切有禮,反過來面對自己的父母時,卻經常失去耐性,但明明他們才是我們最應該珍重、好好對待的人呀!到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呢?

有一句話說:「我們最大的錯誤,就是把最差的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給了親近的人,卻把耐心和寬容給了陌生人…」

▼原因之一:我們沒意識到對親人的期望過高。

在與「別人」溝通時,我們往往能展現更大的耐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假設「別人是不了解我們的」,為了得到別人的了解和配合,我們比較願意花時間來溝通;但相對於親人,我們就會事先假定親人應該是最了解、最支持我們的人,也因此產生了期待與現實的落差。

雖然越親近的人的確越容易互相了解跟支持,但朝夕相處的親人也不一定能在所有事上,展現出充分的理解。全面的理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就如同我們自己,也並不能時時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想法。

不過如果自己沒有意識到這樣過高的期望,便很容易在與親人產生隔閡時,思考說:「別人不了解我就算了,怎麼你也不了解我呢?」因而越想越憤怒,陷入思考的盲點裡,無法自拔。

▼原因之二:親人的要求和期望會讓我們感受到的壓力更大。

比起關係較遠的第三者,我們絕對是比較看重親人的期望的;這是因為我們心裡更在乎他們,而且不希望他們不開心。當親人提出期望時,我們就會意識到如果無法完成,就會給他帶來不開心的風險,而且這樣連帶我們自己也不會開心,因而產生了龐大的「必須成功」壓力。

當親人對這件事展現的期望越高,我們成功的欲望也會更迫切,並產生更大的壓力。這些壓力往往會逐漸積累,並可能在某一天突然爆發出來;當下親人可能會困惑我們為什麼要只對當前的一件事情發火,反而更無法理解我們的行為。這樣的認知落差會造成雙方無法深入溝通,問題還是留在那裡,而且矛盾越積越深,我們就越加頻繁地因為滿載的壓力而爆發,惡性循環。

▼原因之三:我們對親人存在著放肆性。

關係緊密的家人對我們而言是一個相對安全包容的環境,當我們在外頭承受了委屈或壓力時,就很容易到這個自己熟悉的區域進行宣洩,這也就是我們對家人存在著一種「放肆性」。

這種放肆性本來是很尋常、自然的一件事,但在壓力底下的我們,卻往往會以非理性的方式表達;例如在宣洩過程中對家人使用嘲諷、歪曲、誇大、貶低、晦暗等負面語言。儘管最後我們的壓力得到一定的釋放,卻給家人帶來了難以言喻的傷害。如果家人對我們的這些傷害進行反彈,彼此間的衝突就會愈演愈烈,也破壞了原本良好的家庭氛圍。

▼原因四:面對親人,我們有時會陷入單極思維。

當我們在不考慮實際情況的狀態下,替自己定下一個目標後,就不顧一切地要去實現,並死死糾纏於這個目標的行為就叫單極思維;這種思維很容易讓自己陷入沒實現就等於不能快樂的死巷,並把我們的主觀想法強加於自己或別人的身上。

單極思維容易給親近的人帶來傷害,比如說戀愛的一方會要求另一半說「我愛你」,當另一方可能因為害羞等因素拒絕,前者就會拚命要求,並在自己腦中想像說:「他為什麼就不能說聲愛我呢?他是不是不愛我?」最後越想越傷心,並因為自己強加的意識給雙方帶來一定的傷害。

其實只要退一步想,假設伴侶生長的家庭本來就比較保守、不善言詞,不太會說這種話,而我們也明明知道伴侶不喜歡這種表達,那為什麼我們還要逼他做不喜歡的事呢?這是不是反而代表我們不是真的愛他?如果真的愛他,就應該學會去尊重他的表達方式。

▼親如家人之間,也總是少不了矛盾與爭執,其實也正因為是跟親人,我們在對談間更需要溝通的技巧,避免省略式溝通,遇到鬱悶的事情要把前因後果說出來,減少彼此的矛盾與衝突,才能對長遠的發展有益。以下就是溝通時的五個方法,掌握後才能對自己的人際關係產生助益!

▼方法之一:平心靜氣。

美國經營心理學家歐廉尤里斯教授,提出能使人平心靜氣的三法則:「首先降低聲音;繼而放慢語速;最後胸部向前挺直。」

聲音能對自身的感情產生催化作用,高而大的音量會讓衝動的表現得更強烈,造成不應有的後果;當個人感情摻入時,語速也會隨之變快,容易引發衝動;另外,情緒激動、語調激烈的人講話通常會向前傾,把胸部挺直後,就會淡化不少緊張的氣氛,避免增加對方的怒氣。

▼方法之二:專注傾聽。

英國著名的政治家、歷史學家帕金森和管理學家拉斯托姆吉,曾在合著的《知人善任》一書中談到:「如果發生了爭吵,切記別開尊口。先聽聽別人的,讓別人把話說完。要盡量做到虛心誠懇,通情達理,靠爭吵絕對難以贏得人心。」

憤怒的情緒往往是一時的,當「氣頭」過後,彼此間的矛盾就較容易解決。當你無法苟同對方的想法時,不妨先閉口傾聽,這會使讓對方意識到你對他的觀點感興趣,讓兩者免於暴怒的情緒,而能冷靜地對談;聽完對方的意見後,你再平靜陳述自己的觀點,就能避免雙方大傷感情,或造成無法挽回的結果。

▼方法之三:轉移注意力。

當你在生氣的時候,是不是會覺得腦中只能思考這件事,不爭出個理論便不罷休呢?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在憤怒時,大腦皮層中會出現強烈的興奮點,以致造成一時間的「意識狹窄」現象,而且這種有害的興奮會進一步升級,變成更激烈的衝突。其實如果在不離開現場的狀況下,能讓自己轉移注意力,避免聽到對方激烈的言辭,就能防止自己被進一步「激化」,讓腦內的興奮點轉移,思考就會冷靜下來,以免衝突惡化。

▼方法之四:交換角色。

卡內基大學的商學教授羅伯特凱利,在加州某電腦公司遇到一位程序設計員和他上司因為某軟體的價值發生爭執時,他就建議他們可以互相站在對方的立場來討論,五分鐘后,雙方就認清了彼此的觀點,也很愉快地找出了解決辦法。

其實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中,人們下意識都會希望只有自己是對的,而且對方必須接受自己的意見。不過每個人之間的立場、身分本來就不一樣,如果雙方在交流時,能夠交換角色設身處地想一想,就會比較了解彼此的動機和目的,並意識到自己的意見是否正確合理,讓雙方都能達到滿意的結果。

▼方法之五:理性升華。

大家一定遇過當情緒激動時,想摔週遭東西來發洩怒氣的感受。當彼此的衝突發生時,先在內心想像後果,還有考慮自己該負的責任,就能將自己升華成一個有理智、有豁達氣度的人,並控制住心境,緩解雙方緊張的氣氛。合理的讓步並不代表你是弱者,反而能幫助事情前進,也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親近的親人們是我們這一生最重要的羈絆,在這有限的相處時光裡,我們都應該傾盡溫柔地對待他們,而不是把負面情緒灌注他們身上,這才是表達愛意的正確方式,也才能讓雙方走得長長久久。分享出去,讓其他人也能看見這篇文章吧!


來源 source: http://www.bomb01.com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