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16年4月7日 星期四

《葉問3》內部人員:我不是在做電影,而是幫「放高利貸的人」洗錢! _-,葉問,

《葉問3》內部人員:我不是在做電影,而是幫「放高利貸的人」洗錢!
作者:高慶秀伍婭倫編輯:鄭道森吳立湘「發完《葉問3》之後,我得趕緊離開這個地方,太可怕了!」「我現在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做電影,還是在幫一群放高利貸的人洗錢。」這些感慨,來自快鹿集團《葉問3》的內部人士。3月7日,娛樂資本論輾轉與多位快鹿集團內部人士取得聯繫,處於風暴中心的他們,正在接受自己內心的拷問。「如果說之前的『票補』,還需要消費者參與,但這次,他們想買多少票房,直接拿錢砸,簡單粗暴。」前述 ...


作者:高慶秀 伍婭倫

編輯:鄭道森 吳立湘

「發完《葉問3》之後,我得趕緊離開這個地方,太可怕了!」

「我現在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在做電影,還是在幫一群放高利貸的人洗錢。」

這些感慨,來自快鹿集團《葉問3》的內部人士。3月7日,娛樂資本論輾轉與多位快鹿集團內部人士取得聯繫,處於風暴中心的他們,正在接受自己內心的拷問。

「如果說之前的『票補』,還需要消費者參與,但這次,他們想買多少票房,直接拿錢砸,簡單粗暴。」前述人士告訴娛樂資本論:「我想把電影當成我的事業來做,現在快鹿的很多做法,已經背離了我的職業理想。」

上映4天拿下5億票房的《葉問3》,連日來遭受了大量「虛假排場」、「票房注水」的質疑。6日晚,廣電總局電影局表達嚴正態度,7日,《葉問3》的相關參與方已被廣電總局電影局約談。

7日傍晚,廣電總局電影局發布通知,稱將對3月4日以來電影市場出現的嚴重的票房異常波動進行嚴肅排查,並要求相關發行方提交與《葉問3》發行方簽署的發行合同。

《葉問3》內部人員:我不是在做電影,而是幫「放高利貸的人」洗錢!

娛樂資本論多方調查發現,快鹿集團在此次《葉問3》的發行中,與大量影院簽訂了「包場」協議,僅上海一地,牽涉的影院就接近200家。早在2月底,快鹿曾向影院預付一筆包場費用,但就在影片上映前夕,不少影院卻被告知,剩餘包場費用將不再支付。

與此同時,大量「幽靈場」「冥幣票價」相繼被曝光,快鹿種種「簡單粗暴」的做法,也遭到了不少院線的抵制。

《葉問3》內部人員:我不是在做電影,而是幫「放高利貸的人」洗錢!

《葉問3》內部人員:我不是在做電影,而是幫「放高利貸的人」洗錢!

多家影院經理講述《葉問3》票房「潛規則」

3月7日,娛樂資本論與上海、天津、山東、湖南、浙江、安徽6家影院經理取得聯繫,超過一半的影院經理承認,他們參與了《葉問3》的「買票房」事件。

上海一家影院經理向娛樂資本論透露,他們曾與快鹿集團旗下的發行方簽訂包場協議,內容是在《葉問3》上映的1個月內,按照每場30%的上座率,每天包2個廳專門放映《葉問3》,總包場費用是30萬元。按照協議,包場金額原定分為3次打給影院,第1批預付款為整體包場費用的20%,今年2月份,這6萬元就已經到帳。

但後來,快鹿集團方面單方面撤回包場合作協議,後兩筆款項並未給到影院。與此同時,已經打到影院帳戶的包場費用並不退回,而被要求全部用在《葉問3》前3天的包場中。

「還有很多我們沒有聽過的公司,直接來,說我給你多少錢,你幫我進票房。這些錢給到了影城,但買了票之後,並沒有人來看電影。」前述上海的那家影院經理表示:「在我這裡,他們專門買貴的,儘可能的多打錢。你看到有些票一張200多元,就是這個原因。」

山東一家影院經理也向娛樂資本論證實,他所在的影院也跟快鹿方面簽訂了包場協議,按照30%的上座率,每張電影票30元計算,該影院目前已拿到了預付款6萬元。與上海那家影城的狀況相同,快鹿並沒有支付其餘的尾款,而是要求將款項轉化為前三天的票房。

在電影行業,「包場放映」其實是頗為常見的做法,但《葉問3》不同,大量包場並不會真的有觀眾前往觀看,有些影院出現「虛假排場」「幽靈場」,並且動輒200多元的高票價,在線選座網站的公開數據也顯示,一些位置並不好的座位卻比黃金位置賣的更快。

《葉問3》內部人員:我不是在做電影,而是幫「放高利貸的人」洗錢!

這些看起來非常明顯的「票房舞弊」,在全國暢通無阻,並未遭遇太大的抵制,除了萬達院線等大型院線之外,中小院線都有參與其中。

有影院經理對娛樂資本論表示:「我們其實也很感謝這個片方,3月本來就是電影的淡季,送上門的錢不要白不要。」

《葉問3》發行中的「兩件怪事」

《葉問3》內部人員:我不是在做電影,而是幫「放高利貸的人」洗錢!

並非所有影城都對這樣的「包場」甘之若飴。

娛樂資本論調查發現,快鹿在上海的一些「非常做法」,已經遭遇了影院方面的「強烈反感」,甚至「抵制」。

例如《葉問3》發行中,曾出現過這樣的一些「怪事」:《葉問3》上映第一天,有家影院早上8點半的場次被全部買掉了。8點半別說影院沒開門,影院所在的商場都沒開門。「公司又怕別人說是』幽靈場』,所以還要組織人去,但其實,這就是『幽靈場』啊。」

「後來,還真有20多個人去了,一直等到10點鐘影院開門,這些人拿著8點多的票(進去看)。因為放映員也是等到10點多才上班。」

上述事件可能只是《葉問3》發行中一個小小的尷尬,而大量「買票房」甚至讓一些影院與片方起了衝突。

「公司會買一些非黃金場次的電影票免費贈送。比如,在同一棟大廈上,影院在5樓,公司會僱人在3樓擺攤免費送電影票。但這樣的話,一些影院經理會非常生氣,覺得我們這樣會讓影院沒法做生意呢?」

原來,快鹿這麼做是希望向觀影人群推銷公司品牌和相關理財產品,但對於影院經理來說,顯然是黃金場次最好賣,而且票價最高,但對於觀眾來說,「如果不花錢也就能拿到票,那我肯定要買不花錢的票啊。」

如此「大包大攬」,快鹿盈虧幾何?有無風險?

《葉問3》內部人員:我不是在做電影,而是幫「放高利貸的人」洗錢!

就在3月7日,娛樂資本論還聯繫到了一位與《葉問3》接洽過的眾籌平台的相關負責人。他告訴小娛,去年10月份,快鹿曾經找他們做《葉問3》的眾籌代理,曾諾收益能很快兌現,但當他們去上海快鹿總部做盡職調查的時候,「發現他們的材料很不合規,而且他們把一個項目的債權,重複抵押很多次。」

之後,他又去了與快鹿關聯的一個線下資產管理公司當天財富,「我發現他們的形象店在核心地段有200多平的面積,裝修非常豪華。」甚至他還聽該司員工說自己的公司有2、3萬人,「這麼高的運營和人力成本,肯定是覆蓋不了正常的理財收益。」

其實提起《葉問》,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拍攝葉問系列的香港天馬影視和知名電影人黃百鳴。其實,《葉問3》原本也是由天馬影視立項,但該項目很快轉手至快鹿集團。

天馬影視一位前員工向娛樂資本論透露,快鹿花了2億從黃百鳴手中買下了《葉問3》的大陸發行權,甚至《葉問3》的大部分投資,也都是來自快鹿集團。

「這個IP就讓黃百鳴凈賺2億,還能從影片的香港票房中分帳。」該人士稱。

此前,一位與快鹿集團相熟的電影製片人提起過,快鹿集團重金購買《葉問3》一事,快鹿拿到《葉問3》花費的確在2億元上下。

《葉問3》內部人員:我不是在做電影,而是幫「放高利貸的人」洗錢!

為了發行《葉問3》,快鹿甚至收購了一家小型的電影發行公司,並將其改名為大銀幕電影發行公司。

事實上,《葉問3》原定2016年1月1日上映,但由於片方於影院簽訂的大量協議引發行業質疑,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曾在2015年底出具相關法務意見。

隨後,《葉問3》的上映時間推遲到了3月4日。但推遲上映,依然出現了大量「買票房」的情況,並引發廣電總局電影局的關注。

為何《葉問3》需要大量「買票房」?

根據此前《中國經營報》的報道,這部電影在2014年籌拍階段,就曾通過P2P等方式募集了大量資金,2015年又曾通過蘇寧眾籌等多個P2P平台募集發行資金,影片上映前夕,A股上市公司神開股份、港股上市公司十方控股相繼認購了《葉問3》票房收益權的理財產品。

在片方人士看來,「買票房」一方面是希望《葉問3》能取得票房佳績,為快鹿接下來的電影造勢;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高票房,在二級市場獲利,並且通過P2P吸收更多的資金。

「其實,快鹿集團的理想模式,是將理財產品的用戶,轉化為《葉問3》的觀眾。一方面避免資金鍊斷裂,另一方面又能做高票房。為了實現這一理想模式,快鹿集團還開發了一款專門的購票軟體』火票務』」。有快鹿集團內部人員對娛樂資本論表示:「但是這個理想模式忽略了兩點,1、電影的主流觀眾都是80後和90後,跟購買理財產品的人重合度不高;2、那些購買理財產品的人根本不在乎幾張電影票的錢。」

該人士表示:「其實快鹿的做法並不應該被一棍子打死,但可能之前快鹿沒有操作過電影金融產品的經驗,也不了解電影。因此在決策和執行的過程中,出現了太多的問題。」

電影行業金融創新,邊界在哪?

《葉問3》內部人員:我不是在做電影,而是幫「放高利貸的人」洗錢!

在此前諸多報道中,《葉問3》票房保底背後的一系列金融風險已經逐漸被揭示出來,這包括——設立多個融資殼公司,涉嫌超額擔保,針對單個電影項目重複募集資金,將電影票房收入多次重複抵押籌集資金等等。

這一系列金融操作的核心,是電影票房的「資產證券化」。隨著相關金融產品的不斷出現,一部票房預期10億的電影,可能會撬動幾十億甚至是上百億的資金。

如果電影能夠達到票房預期,相關的金融產品對賭協議都會實現;但如果影片票房達不到預期,相關擔保公司又因為資金問題而出現違約,那麼可能整條資金鍊上的各個環節都會出現問題。

有業內人士感慨:「一旦一個行業繁榮,立刻就會有資本投機者以各種眼花繚亂並且無底線的手段進場興風作浪,對於電影市場來說,金融創新或者保底發行,應該是以更科學的投資制度管理,以及合理有效的退出機制設計。」

在娛樂資本論看來,當一個行業里人發現,附著在這個行業上的金融賺錢的可能比本行業來的更快是,這個行業基本就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

有人會說,既然能賺錢,這不是擴大行業的好機會嗎?其實不然,金融只是基於某種大家認定的趨勢之下,一旦這個趨勢反轉,那麼所有在其上堆積的大量資金,都將面臨崩潰的局面。

類似的案例,近有e租寶,遠有美國的次貸危機。


來源 source: http://ww.circle01.com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