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還存在善良,

那生活就會有陽光。

公益食堂

我們一說到香港,

想到的就是高樓大廈、車水馬龍,

繁華的街道,購物的天堂。

可很多人都不知道,

在繁華的香港,

120多萬人的生活水平在貧困線之下,

約佔香港總人口的六分之一

香港人多地少、物價貴,

很多人無法支撐高房價而選擇“蝸居”。



沒有勞動能力的老人,生活更加艱難。

有病不敢就醫,

最發愁的是一日三餐。

別人丟棄在垃圾桶的發黴食物,

丟掉發黴的地方就是一頓午餐,

如果不吃,那就會餓肚子。

有些人三餐不繼,

每天掙扎在溫飽線上,

但在城市另一邊,

卻是極其嚴重的食物浪費。

在香港,每天有3600噸的廚餘垃圾,

被扔到堆填區。

貧富差距是香港、整個社會,

甚至於這個世界都存在的問題。

面對這樣的問題,

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

有這麼一群人,

他們不甘於做旁觀者,

想出了既不浪費食物,又能解決飢餓問題的方法,

惜食堂就這樣誕生了。



惜食堂2011年創立,

到現在已經運營了七年

惜食堂的宗旨很簡單,

停止浪費、解決飢餓、以愛相連。

惜食堂也藉以此的名義,

把來自不同年齡、不同工作的人聯繫起來。

惜食堂還被稱為“香港奇蹟”,

這是因為惜食堂的食材來源很特別。

他們使用的食材是“剩菜剩飯

比如超市快到保質期的食物,

酒店、快餐店剩餘的熟食,

菜市場因不新鮮而不能銷售的蔬菜,

麵包房當天沒賣出去的麵包等,

都是惜食堂的重要的食材。



惜食堂的工作人員,

日復一日地穿梭在城市之中,

收集著可以安全食用的剩餘食物。

廚師會根據每天提供的食物包

隨機應變,葷素搭配,營養配製,

製作出可口的飯菜。

再將這些食物分發給需要的人。

其中有七成是分發給無依無靠,三餐不繼的老人們



惜食堂的廚師勇哥

是食堂的頂樑柱。

每天做完午餐和晚餐的其餘時間,

就是等待同事收集來的食材。

根據收到的食材構思第二天的菜單

由於老人有很多食材是無法吃的,

所以在選材和烹飪方式上更加謹慎

米飯和菜一定要軟,

少鹽、少油、清淡、忌辛辣,

肉要先蒸一下,這樣肉才會軟。

勇哥說:“對待食物不能有半點鬆懈,



因為對食物就是對人,

做得好不好大家一吃就能吃出來。”

認真工作實屬不易,

堅持始終如一更是難得。

正是這種堅持和善良會感染更多的人。

很多熱心群眾和機構主動聯繫他們,

為他們提供食材,

也有很多人報名參加義務活動。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他們的隊伍中。



張學友、王祖藍、李亞男、謝霆鋒

都為他們免費宣傳過,

黃子還自費為他們拍攝宣傳片。

李嘉誠得知後也親自蒞臨食堂,

在參觀了惜食堂後,

不僅與老人們一起享受了“剩菜飯”,

還當即捐贈了1000萬用來支持惜食堂,

希望惜食堂可以做得更好,走得更遠。



住在老人中心的老人,

每天也會到廚房幫忙,

她們說她們吃的飯是惜食堂提供的,

就想趁著還能動,

做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陳阿婆是獨居老人,

她很喜歡每天步行半小時到食堂吃飯。

她吃完飯後拉著義工的手說:

“這裡的一頓飯等於家裡的三頓飯,

以後再也不用為吃飯發愁了。”

老人們都知道菜的來源,

但大家一點都不介意:

“我不覺得這是剩菜,

如果讓我們自己來做飯,

都不及這裡的好。”

這些問候和笑容,

無疑是對惜食堂最高的評價。

惜食堂從開始的不到20人到現在上千人

從每天的20份到現在每天6000多份

涵蓋了香港五大貧民區

這7年裡共計服務了3萬多人,

回收食物4800噸。

這種方式不僅不浪費食物,



還將食物有效利用起來,

做了更有意義的事。

作為一個非盈利機構,

不僅正常運行了七年,

而且隊伍的不斷壯大,

這離不開工作人員的認真負責

和熱心人的支持。

惜食堂還會定期去學校、企業

舉辦“緣惜學堂”的活動

通過多元的活動形式,

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食物浪費、

環保、飢餓等問題

啟發人們珍惜食物,減少食物浪費。

有愛的地方,就有溫暖。

有善良的地方,就有光和希望。

無獨有偶,

不僅是香港,

內地也有很多的公益食堂,

為老人等弱勢群體默默做著善事。

其中,雨花齋也堪稱是個奇蹟。

雨花齋是個素食免費餐廳,

短短6年時間就在全國開了800多家,

分佈在建德、德清、鹽城、北京、

上海、汕頭等十多個城市。

雨花齋是由浙江建德廣安禪寺的

前住持文全長老發起的,

他目睹很多老人老無所依,

食不果腹,很是心痛,

便收留了他們。

之後老人又拿出自己一生的積蓄,

和幾位愛心人士

共同創立了雨花齋公益素食餐廳

而之前被文全長老收留的老人

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

餐廳的

第一批義工

雨花齋的核心是

“拒絕殺戮,沒有交易,只有感恩。”

在提供免費素食的同時,

也不忘宣傳素食健康環保的生活理念

還不定期舉辦的傳統文化活動

此善舉口口相傳,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個隊伍中。

幾個月後,第二家雨花齋在德清創立。

之後,雨花齋在全國遍地開花。



雨花齋還有個特別的地方是,

全國各地800多家的雨花齋,

竟然沒有任何的組織關係

在資金管理上也是各自獨立。

雨花齋是擁有相同理念的人自發成立的。

沒有大小、沒有形式束縛,

不涉及商業利益。

在初期很多人都擔心會有冒用的危險,

但在討論後大家一致認為,

如果有人開了與雨花齋理念不符合的店,

也會難以維持下去。

這種擔心,完全是多餘的

每天快到飯點時,

雨花齋門口就會排起長隊,

真正長期來吃飯的

大多是上了年紀的獨居老年人,

他們會在吃飯的時候,

聚在一起聊聊天

每天的用餐時間,

成為了他們最期待的時候。

“這麼做感覺能真正幫到別人,

讓我感覺特別有意義。

而且雨花齋經常有感人的故事出現。”

德清雨花齋的發起人說:

“之前有個老闆在這裡用餐後,

就找來要求捐款。

他說自己也有老的一天,

這種模式非常大愛,

他也希望能為社會做點什麼。”

善良是每個人都有的,

正是在善良中更多的人學會了感恩。



而創立於西安的黃河慈善廚房

則告訴我們,公益沒有國籍,

慈善不分膚色,愛心沒有國界。

黃河慈善廚房是個非營利的慈善團體,

是由一個英國人發起的。

托尼曾是位英國皇家的工程師,

退役後開了3家公司。

2002年的一天,

開始厭倦忙碌生活的托尼,

決定賣掉公司、房子和車,

周遊世界。



托尼來到了中國西安

看到了這裡的很多流浪者,

他並沒有像其他人一樣給這些流浪者錢,

而是為他們買了包子。

起初流浪漢們都不敢接受,

他們想這個外國人到底有什麼企圖。

後來混熟了以後,

大家知道這位心地善良的人沒有任何企圖,

來領食物的人也越來越多

2005年,為了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托尼建立了黃河慈善廚房



慈善廚房匯聚了兩種人群,

一種是希望幫助他人的人,

一種是需要幫助的人。

慈善廚房每週一三五下午,

會給需要幫助的人發放食物和生活用品。

每年舉辦聖誕節晚會,

年底還組織給流浪者洗澡。

小王在一次車禍中失去了右腿,

從此流落街頭。



原本以為就這樣過一輩子的時候,

他遇到發放包子的托尼,

這一相遇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

志願者們不僅為小王聯繫到

一家假肢製作公司提供了免費的服務。

按上假肢的小王在托尼的介紹下,

找到了一份工作。

小王激動地拉著托尼的手說:

“感謝你,讓我有了新生活。”

黃河慈善廚房創立之後,

做了很多的公益活動,



也得到了社會上很多的資助,

接受到的所有資助,

都是透明公開的,

這也為托尼贏得了大家的信任,

他是真的在做慈善,

而不是為了背地裡斂財。

無論是什麼膚色,

無論是什麼國籍,

愛一直都溫暖著我們。

而這種溫暖就像石子掉入湖中,

必會激起層層的漣漪。

不論是什麼形式,什麼規模,

他們都為這個城市的弱勢群體,

提供了

溫馨的港灣

搭建了遮風擋雨的避所

善良總會讓我們看到生活的希望,

同時也能感染我們

這就是為什麼這些食堂,

可以不斷擴大的原因。

這個社會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溫暖。

我們總以為,

公益是離我們很遙遠的事,

但這些助人為樂的事,



就在我們身邊。

即使是個人的微薄之力,

眾人也能匯聚成巨大能量。

只要是發自內心的善心和善舉,

不管是一個簡單的微笑,

還是絕望時的雪中送炭,

對於接收者來說,

都是一次難忘的經歷。

我們無法一下就拯救世界,

但我們可以伸手到

可以觸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