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身邊總是有人喜歡在赴約前的最後一刻臨時說不去,這樣的行為不論是誰遇到都覺得討厭。但是有人在網上發文表示,他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並解釋在「臨時不赴約」的背後,其實有著令人心酸的原因。一起來看看他怎麼說的吧!
▼「我就是那個朋友,我希望曾因為我的行為而感到不爽的人能夠知道,我不是故意想當個混蛋,也不是把他們的友誼視為理所當然。事實上,社交場合常常讓我感到懼怕。我不是不想參加聚會或是其他活動。當一切只是說說的時候,我都認為這些活動聽起來很有趣,所以我會接受他人的邀請。」
「在我接受邀請時,我是真的想要參加。然而在活動日期漸漸逼近後,我內心的焦慮就會漸漸取代參加聚會的熱忱,整個人都充滿了恐懼。而焦慮會擾亂你的腦袋,到了那個時候與朋友會面的期待早已消失在內心深處。」
「此時,我的內心會開始出現一些想法,例如『他們邀請我參加聚會搞不好只是基於禮貌』、『真的有人希望我出現嗎?』。同時也開始擔心見面後的冷場、彆扭的閒聊、我的外貌、我的穿著、拍照會不會不好看等等,這一切都讓跟朋友見面變成像是個最糟的決定。」
▼「有時我還是會參加聚會,並且順利地撐了過去,大致上來說我都玩得很開心。但是焦慮並不由邏輯控管,我發現我會再參加聚會前的幾個小時陷入極度的恐慌。所以對我來說最簡單選擇就是『爽約』,但這當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事後又會陷入罪惡感中,覺得自己讓別人失望了,擔心別人認為我無聊或沒禮貌,有時也會怕自己被排除在朋友圈之外。」
「我知道,我的朋友也知道,當我說『我家的貓生病了』只是爽約的爛藉口。事實上,我爽約只是因為我的焦慮感戰勝了其他的情緒。而當朋友們因為我爽約而感到不爽後,下次會更難讓自己勇敢起來參加聚會。當然朋友們很難理解爽約背後的真正原因,但是如果你也有一個總是不參加聚會的朋友,多給他一點耐心搞不好情形反而會改善。」
▼「以我來說,我只要待在舒適圈內就是一個自信並隨和的人,焦慮感並不是無時無刻伴隨著我。但對一個害怕無預警的門鈴響、看到不認識的電話號碼打來會害怕、為了一則負面的網路留言可以難過好幾天的人來說,社交場合的確是一種挑戰。簡單的說,爽約這件事情對我們來說只是一種最簡單的選擇,能讓焦慮感立即舒緩。」
▼「如果你也有疑似患有『社交恐懼症』的朋友,那麼首先耐心是你能給他最好的支持,不去質疑他爽約的藉口也有很大的幫助。此外,雖然你可能覺得不再邀請那個總是不參加聚會的朋友是一種體貼,但是這也會讓他們證實了自己的憂慮。我知道有個總是爽約的朋友很令人厭煩,但我敢保證,如果他真的患有『社交恐懼症』,那他的感受肯定比你更糟糕。」
我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因為找不到適合的衣服」、「最近變胖了」而想要推掉與朋友的約會。如果只是一次兩次還屬於正常範圍,但如果是慣性這麼做的人,很可能就是因為他其實已經得了「社交恐懼症」囉!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