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2歲以內,還不會說話的小寶寶們,最困擾新手爸媽們的問題就是:

他們在想什麼?

他們為什麼會這樣想??

以及......他們在產生這些想法的時候我該怎麼辦?

帶著這樣的“靈魂拷問”,

BBC召集了來自世界各地200多個家庭和他們的寶寶們,

開啟了最開創性的關於嬰兒的科學研究,並拍攝成了紀錄片,

《北鼻的異想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

這部紀錄片一共3集,每集一小時左右。

它探討了生命最初兩年的學習和變化如何影響個人的態度和觀點,

通過一系列的科學實驗解讀孩子們看似“跌宕起伏、不可預知”的表現和行為,

爸爸媽媽們將明白如何更好地看待寶寶的成長,並科學地開發一個嬰兒的潛能。

所以如果你已經或即將為人父母,對嬰兒教育還處於迷惑不解的起步狀態,

那麼你一定要看看這部紀錄片,它也許會幫助你成為一名更好的父母。

我們為什麼會與眾不同?

小寶寶們不僅僅是吃飯和睡覺的機器,相反,

他們就像是個迷你電腦,主動接收這周圍發生的一切。

雖然他們不會乖乖聽話,也還無法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但每個寶寶面對不同的事物反應都是截然不同的,

這也就形成了每個人獨特的個性和性格氣質。



很多人都認為,家庭和生活環境等後天因素,會塑造一個人的性格,

但心理學家Emily通過實驗發現,孩子的性格一部分是由基因決定的,

並且在生命的最初幾個月,人格特質開始表現出謹慎或勇敢。



實驗人員分別向寶寶們展示了不同的玩具,測試他們面對不確定性的反應,

結果發現,面對同樣的玩具,有些寶寶的表現很激動活躍,有些則十分謹慎平靜,

並且他們對此有著前後一致的反應。

實驗人員在第一個測試中向寶寶們展示了從玩具盒中突然跳出來的小丑。

寶寶魯本的反應是很興奮。

利維亞則顯得有些漫不經心,並不太願意接觸。



而洛根和塔利則很平靜。

相同的反應在第二組跳動的小狗和第三組小丑的面具中也可以被發現,

開心的寶寶一如既往地保持激動和好奇的情緒,

而謹慎的寶寶在兩次接觸到陌生物品時有點想哭,其餘的小寶寶們依舊平靜。



他們才只有6個月大,

但其性格特質和科學家們在成人們身上發現的3種基本氣質類型基本一致。



嬰兒的氣質是對周圍不同環境的反應,

而周圍對嬰兒的反應,又會再次塑造他們的性格,

因此,父母的教育和引導對孩子未來成長的發展尤為重要。

即使是面對幾個月大小的孩子,父母也應該尊重孩子與生俱來的性格特質,

針對嬰兒的個性類型,適應寶寶的需求,塑造寶寶的個性。





要不要和寶寶多說話?

寶寶們在一歲半左右,會經歷了一個語言的爆發期。

在孩子們咿呀學語的階段,

父母的溝通無疑會給孩子的語言發展帶來巨大的影響。

研究員米歇爾給寶寶佩西裝上了特殊的詞彙追蹤裝置,

該裝置可以準確追蹤和紀錄孩子一天中接收到的每個單詞和他說出的每個單詞。

實驗結果表明,當媽媽和孩子的交流的詞彙量增加時,

寶寶的詞彙量也會隨之增加,並且增加的幅度要更大。



並且,相對於簡單的陳述,對話交流,即問答形式的對話

對兒童語言的發展要更加有益。

加州史丹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

我們早期聽到的詞彙越多,後期積累的詞彙量就會越大,

這能為孩子上學時帶來巨大優勢。

因此,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

就可以通過每日簡單的對話交流來刺激孩子的語言發展,

幫助他們更快地組合單詞,說出完整的句子。

電子產品百害而無一益?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幼兒比以往做得重複更多的一件事

就是滑動和點擊各種電子3C產品



當寶寶們才只有19個月左右大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學會了怎麼使用觸碰螢幕,

他們不一定會知道怎麼玩,但他會滑動,並嘗試找到自己想到的東西。

一提到電子產品,很多爸爸媽媽都很擔心,

因為幼兒們經常坐著使用手機平板,會減少他們的活動量,

或者身體協調力,也就可能缺乏運動技巧。

但BBC的實驗完全顛覆了大部分人對電子產品的感知。

認知心理學家Tim Smith提出,電子產品對寶寶們並不是百害而無一益,

實際上,“觸摸和滑動螢幕,能促進嬰兒活動的精確度和靈巧性。”

該實驗邀請了6名幼兒,其中3名是電子設備的使用者,另外3名則不是,

實驗結果發現,兩組寶寶在身體協調能力上並沒有明顯差異。

在手指協調和靈巧度等精細運動技巧的把握上,

使用電子設備的小朋友們明顯技高一籌,

他們可以更加準備地畫出直線,並且更快更穩地搭積木。

因為他們在使用電子產品中,不僅僅會滑動螢幕,還會控制應用程式,

這表明了這種真實世界和平板電腦中學習的相互轉化。

此外,寶寶們對電子產品的迷戀在於成就感,



他們會覺得自己完成了一些事情,而且這些事情非常複雜。

誠然,我們對兒童生活中的螢幕使用和內容存在合理的擔憂,

比如減少了語言交流、增加了視力壓力、不健康的網路信息等等,

但與此同時,在線學習和教育也存有積極因素,

因此家長需要去平衡兩者之間的轉換,

思考如何合理地將電子科技納入到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

孩子也可以管理情緒?

我們總是能看到這樣一幕,

商場裡因為“望而不得”的玩具所以大哭不止的“熊孩子”,

哄也不行,訓也無效,讓媽媽們頭痛不已。

現在,研究團隊的實驗開始了,

實驗人員把孩子們都喜歡的巧克力糖果放置在了不易被拿到的透明盒子裡,

並告訴孩子們不要觸碰。

果不其然,參加實驗的艾米麗看到盒子​​裡的甜蜜糖果,

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哭鬧,心率極速上升,表現出了這個年齡段常有的嚴重沮喪情緒。

媽媽嘗試去安撫寶寶,試圖讓她冷靜下來,她輕輕抱住寶寶,

並哄她:“沒事的,沒關係的。”

這是媽媽們安撫寶寶們很常見的方式,但顯然並不管用,

相反,孩子們的情緒在此時變得更加焦躁。



為什麼媽媽的撫慰在這種情況下適得其反呢?

研究人員給出了答案。



既然“好言相勸”沒用,那要怎麼才能幫助寶寶控制情緒呢?

答案就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當艾米麗的媽媽拿出了一隻玩具小狗時,寶寶的注意力很快就被轉移了,

她逐漸忘記了巧克力的事,慢慢停止了哭泣,心率也恢復到了之前的狀態。

最重要的是,轉移注意力不僅僅是被動控制情緒的方法,

通過這樣的方式,寶寶會慢慢學會自主地控制心情,來應對外界的變化。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變得非常重要,

並且對未來的工作、學業、甚至是收入上都會產生影響,

而孩子是否能學會更好地調整和控制情緒,

關鍵就在於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行為的指導。

我們很難想像,寶寶在2歲之前就已經在用自己的方式認識和了解世界。

甚至我們的基本部分,從性格特質到身體技能再到智力發展,

大部分都是在生命早期形成的,



而爸爸媽媽作為陪伴者和監護人無疑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面對自己創造出來的幼小生命,如何正確引導和開發寶寶們的潛能,

是每個家庭必須學會的課題。

來源來自SO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