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 PTT】有自己的法律、法院和貨幣,沒被臉書淘汰的 PTT 是台灣民主化的重要推手
https://buzzorange.com/2015/11/12/ptt/
(本文經 BuzzOrange 授權轉載,作者吳學展)
「推」、「幫高調」、「記者快抄」、「媽,我在這!」是鄉民們在批踢踢(PTT)上看見重大社會事件時的反射動作。
鄉民在 PTT 討論時事、記者上 PTT 找新聞素材、社會大眾在電視上聽著主播轉述「網友們」的意見,一個新聞事件在 24 小時內,從 PTT 傳到新聞媒體,再從新聞網站轉回 PTT,這種資訊高速流動的過程,現在已是大家習以為常的事情。
但 PTT 到底是什麼?「鄉民」為何能夠成為當前執政黨的眼中釘?這個對政治人物而言,完全無法掌握、如謎一般的網路世界,到底為什麼會成為「帶媒體風向」的討論平台?PTT 在現今的媒體環境中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這些問題似乎沒有人認真討論過,這篇文章將會深入介紹 PTT 是什麼,以及解釋 PTT 這個「活化石」等級的網路討論區,在現今的媒體環境中如何成為一個「既菁英又民粹的公民發聲平台」。
台大資工系學生成立,創站至今 20 年
PTT 這個在一般人看來極難使用、但之於台灣政治發展具有高度影響力的網路平台,是在 1995 年由台大資工系學生杜奕瑾等人成立,現由「國立臺灣大學電子布告欄系統研究社」與資工系學生和校友維護管理,20 年來皆以非商業模式經營,今年 9 月 PTT 站方才舉辦了「PTT 20 週年站慶」。目前 PTT 與 PTT2 的總註冊人數已達 150 萬人,平日尖峰時間的上線人數為 15 萬人。
在 2014 年的太陽花運動期間,八卦版出現了歷史上第一次的「紫爆」(即同時觀看八卦版的人數超過 10 萬人),且同時在 PTT 站上人數達到 17 萬 7 千人。(維基百科上記錄的時間為 2014/3/23 23:09)
而批踢踢的英文簡稱「PTT」的由來,是第一位站長杜奕瑾開站時的個人 ID(帳號)。因為杜奕瑾當時有熊貓眼,所以綽號是 Panda Tu(Tu=杜,縮寫為 PT),但因為 PTT 的 ID 要求最短要三個字母,所以改成 PTT。
PTT快問快答時間:
請問一個正常的鄉民有幾公分?
請問遇到地震時,鄉民該有什麼反應?
請問台灣職棒最強的救援王是誰?
在眾聲喧嘩的混亂世界中建立起公信力:法律、法院、貨幣
多數人理解的 PTT,可能僅止於「八卦版」、「推文」、「湊熱鬧的鄉民」這些概念,但其實 PTT 是個擁有自己的法律、法院甚至貨幣的自成一格的世界。也正是因為有這些具有實質規範功能的遊戲規則,PTT 上才得以建立起公信力。
PTT 為了維護版上的討論品質,制定了各式各樣的版規,以最熱門的看板「八卦版」為例:
1、要求使用者必須達到一定的「登入次數」(目前是 180 次,一天只計算一次登入次數)才能在這個版上發文,以防有人申請多個帳號進行「洗版」。(但,據了解,現在真的有「網軍」啦。)
2、要求使用者發文(po 文,po=post)時,必須符合版規定出的分類,例如不得發布「社論、讀者投書、特稿」等種類的內容。
3、每位使用者一天只能發布一則「新聞」性質的文章;發布三天前的新聞時,必須附上 20 字以上的評論或分析。
4、「問卦」分類的文章,則禁止「閒聊式」的提問與純粹政治性的發問。
5、若違反發文規範,版主將會刪除該篇文章,並且剝奪其一段時間的發文資格(俗稱「水桶」)。
當使用者在進行大量宣傳而違反如「cross-post(重複在各個看板發文)」等規定時,會有「站務警察」或「系統警察」對該使用者開出罰單,並由 PTT 法院公告違反規定的帳號。
鄉民們用來繳罰單的貨幣,叫作 P 幣(PTT 的貨幣)。
賺取 P 幣的主要途徑,就是在各討論板上發文,發文字數越多(而且不能是複製貼上),就能得到越多 P 幣。
而且,P 幣不是只能用來繳罰單。
對需要做問卷的社會科學碩 / 博士生來說,他們可以上來 PTT,以「你填一份問卷,我給你 100 P 幣」的代價,請大家幫忙填問卷;鄉民也會在 NBA 總冠軍賽開打時,用 P 幣在籃球版的賭盤下注;最耳熟能詳的,則是發「祭品文」,例如在國際賽事期間(例如正在打的 12 強賽)發文許願,並以每則推文約 100 P 幣為代價,號召網友一起來集氣。
而且,PTT 明文規定禁止「洗錢」,讓 P 幣得以維持其穩定的交易功能。
既菁英又民粹的公民發聲平台,促成野草莓學運與白衫軍運動
PTT 是個博大精深的地方,再介紹下去可能需要寫好幾萬字,接著,我將從傳播模式的演化過程,說明 PTT 在現今輿論環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雖然平台上經常充斥著各種嘴砲以及針對目前執政黨的各種網路霸凌,但,在我看來,PTT 作為一個活化石等級的 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電子布告欄系統),沒有被臉書淘汰,反而還藉著臉書更加活躍,其在台灣民主 / 傳播史上扮演的角色,是獨一無二的「既菁英又民粹的公民發聲平台」。
在從較抽象的理論角度進行分析之前,先舉兩個 PTT 直接 / 間接促成台灣社會重大事件的例子:
2008 年的野草莓學運(抗議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時發生的警察暴力事件),當時就是在 PTT 開出第一槍,也是台灣近代社會運動史上「藉由網路號召群眾」的先行者。
離現在更近一點的 2013 年洪仲丘事件,當時主導運動的 1985 公民行動聯盟,也是從 PTT 上組織起來的。
菁英,指的是具有知識基礎;民粹,指的是反映民意。
而 PTT 上的公民 / 鄉民,正好具備了這兩種條件,因此是個「既菁英又民粹的公民發聲平台」。
未被臉書淘汰的 PTT,乘著臉書更加壯大
在過去的媒體環境中,主流媒體如報紙與電視掌握了絕大部份的發聲權;臉書出現之後,人人都能申請一個「在技術上」可以向全世界發聲的個人帳號。
但即使臉書讓每個人在立足點上平等了,我們依然清楚,你說的話跟馬英九說的話,並不是一樣大聲的。
圖 1:過去的傳播模式:主流媒體說什麼,大家就聽什麼,而且也有人根本不看電視跟報紙
圖 2:臉書出現之後的傳播模式:主流媒體還是很大,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會在網路上發表評論的意見領袖。本來不看電視跟報紙的人,也會在臉書上間接得到一些新聞資訊。
接著,我們把 PTT 的角色放進這張圖。
圖 3:臉書出現之前,要看到 PTT 的內容非常辛苦,需要特別下載 KKMAN 或 PCMAN 等瀏覽器,並學會一般人並不習慣的操作方式。因此,當時的 PTT 並未與主流輿論有強烈連結。
雖然偶爾有記者上 PTT 找新聞素材,但對於多數人而言,PTT 並沒有這麼重要。PTT 之所以能達到今天的成就,除了鄉民們的不離不棄之外,還有兩件在 2009 年發生的重大事件:
1、PTT 在 2009 年提供網頁版,讓使用者可以將站上的文章轉貼至其他地方,也讓不會使用 PTT 的人可以看到 PTT 的內容。
2、臉書遊戲開心農場在 2009 年進入台灣後,台灣的臉書使用者暴增,年初還不到 10 萬人,到九月已經將近 300 萬人。
有了 PTT 網頁版與大量的臉書使用者之後,PTT 的資訊得以更迅速地散播到外面的世界。
圖 4:2009 年之後,PTT 上的資訊透過臉書這個更大的資訊交流平台,得以與主流輿論連結:原本在社會上沒有太大發聲權的鄉民(圖中的黃點),自行在八卦板上「爆卦」,在鄉民「幫高調」、炒高關注度、並在臉書上被瘋狂轉貼後,主流媒體就跟進報導。
此時,你只要有個能在八卦版 po 文的帳號,就真的能向全世界說話了。
最近的一個具體案例是:
今年 10/14 下午四點左右,有鄉民在八卦版 po 出新北市政府的公文,率先爆出新北市長朱立倫為了參選總統而開始請假的資訊。半小時後,自由時報的即時新聞便報導此事。
為了維護版上的討論品質,八卦版設定了 po 文權限門檻(擁有 180 次以上登入次數的帳號才可以在八卦版發文)。但即使有這樣的門檻,只有你有一位「強者我朋友」,他手上有個能在八卦版發文的帳號,你想說的話也能被全世界聽見。
圖 5:PTT 透過臉書這個更大的資訊交流平台,得以與主流輿論連結:原本在社會上沒有太大發聲權的市井小民(圖中的黃點),即使不會使用 PTT,只要將資訊交給朋友在八卦板上「代 po」,在鄉民「幫高調」、炒高關注度之後、並在臉書上被瘋狂轉貼後,主流媒體就跟進報導。
這種情境的例子,則是有鄉民在今年 9/18 幫朋友po 文,說明他朋友去年曾捐 1000 元的政治獻金給柯文哲,一年後被監察院開罰,這件事在隔天就登上了TVBS。
社群媒體興衰起伏,向屹立不搖的 PTT 致敬
在 20 年前成立的 PTT,已是超長壽的網路平台。這 20 年來,我們看見各種社群平台的興衰起伏,從「Yahoo! 奇摩家族」的式微,到後來爆紅的「無名小站」也難逃離被併購甚至關站的命運,但即使是面對來自全球用戶已達 15 億的臉書的挑戰,PTT 依然屹立不搖,並且肩負「既菁英又民粹的公民發聲平台」之責。若後人在紀錄台灣民主化的歷程時漏了 PTT,我想,這是非常不公允的。
謹以此文向 PTT 的所有鄉民致敬。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