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雞每天都會下蛋,這是常識。可是你有想過嗎,為什麼母雞為什麼每天都會下蛋?

實際上,母雞每天下蛋,不是人類培育出的技能,而是一種投機取巧的策略,

為的是充分享用幾十年一遇的珍貴的種子。

誰的種子呢?

竹子的。

事情要從東南亞的熱帶叢林裡講起。

現代的家雞的祖先主要是原雞(Red Junglefowl)和相關的3個物種,它們都來自印度以及東南亞的竹林。

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原雞被帶到了我國還有中東地區,然後在世界上傳播開來。

也就是說,雞的老家是南亞的竹林,而它們最愛的食物,就是竹子的種子。

竹子的種子

竹子的種子有什麼好吃的?

其實,竹子的種子比大米和小麥更有營養,而且不含一般熱帶樹木種子裡的那些毒性物質。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東南亞的所有國家,野雞都叫竹雞(bamboo fowl),因為幾乎所有的野雞都生活在竹林裡。

而且不管家雞還是野雞都是竹子種子的狂熱粉絲,它們是雉科(Phasianinae)中專門進化成為竹子種子而生的小鳥。



你絕想不到,雞每天下蛋是為了這種神奇的植物

灰原雞,住在印度,吃竹子種子,是家雞的祖先之一。

人類之所以能夠馴化原雞,也是因為竹子是禾本科的植物,和稻米是親屬關係。因此,人類可以用稻穀養雞。

雞對竹子適應到什麼地步了呢?

實際上,在雉科的小鳥裡,只有小雞可以只餵穀物就能長大。

但是雉科的其他小鳥在小毛球的時候必須要吃點昆蟲,只吃穀物就長不大,因為它們並不那麼愛竹子。



不過,東南亞的大部分竹子脾氣很是古怪,它們可以忍住幾十年不開花結果,

而且一旦開花,就整片竹林一起上,一次性全開完,長出漫天飛舞的動物根本吃不完的種子,然後集體死亡。

這麼一來,竹子的種子要幾十年才能吃到一次,所以平時原雞就只能減少活動量,

靠吃點昆蟲和樹葉什麼的勒緊褲腰帶苟延殘喘。

但是一旦竹子開花,對於竹林裡的原雞還有其他動物來說,這就是限時送分題了,它們就會立刻進入暴食模式。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原雞在竹子開花的那年不再互相打架,變得相親相愛,吃得飽飽,

然後每天不停地下蛋,瘋狂繁殖,把平日裡沒生的小雞數量補回來。

人類在7千年前發現,如果把一隻原雞抓來,給它餵充足的食物,

那麼就相當於人為製造了竹子的開花結果期,就可使原雞進入暴食暴生模式,於是乎它就會每天下蛋。

不光是雞,其實人類馴養另一種動物可能也是基於類似的原理,那就是豬。

豬和雞很像(雞瘋狂下蛋的本領可以看作是鳥類裡的豬了),它是大型哺乳動物中唯一一種在有充足食物的情況下

一窩能生10個仔以上的奇葩,而且豬仔只要6個月就可以長大生自己的小小豬仔。

這種屬性不是人類培育出來的,是豬的物種天賦。

在竹子開花結果的時候,東南亞的野豬也會放開肚皮猛吃猛生,豬仔也長得特別快。

東南亞的野豬還有跟隨著開花的竹林遷徙的習性。而家豬的祖先,來自東南亞和歐洲。

看完上面的這些現象,你大概會以為,竹子開花的時節,森林裡應該是一片繁榮昌盛,和諧美滿,家庭幸福的景象吧?

不要太天真啦。幾千年來,東南亞的人民對於竹子開花感到無比畏懼,就像看到惡魔一樣。

因為適應了竹子幾十年開一次花的策略的不僅有雞和豬,還有老鼠。

從印度、日本、巴西到馬達加斯加,幾乎每次竹子開花,就會鬧鼠災,繼而引發飢荒。

比如,每隔48年,印度東北部的米佐拉姆邦(Mizoram)的人民就要崩潰一次。

因為每隔48年,田地裡就會突然冒出密密麻麻數不清的黑鼠(Rattus rattus)。

而導致這種半個世紀發作一次的鼠災,是一種叫做梨果竹(Melocanna baccifera)的竹子。

梨果竹每隔半世紀開花一次,而它的果子對於老鼠來說是天堂裡的美食。

梨果竹和果子,人類也可以吃。

在竹子開花的年份,只需要6個月,100隻黑鼠增長速度就可以飆升到1.2萬隻。

實際上,每個小鼠北鼻都會在鼠媽媽的子宮裡留下一個疤痕。

竹子開花時期的鼠媽媽的子宮裡有多達40多個疤痕,也就是說她生下了大概4窩共40多隻小鼠。

在竹子沒開花的年份,一般鼠媽媽生2窩就差不多可以退休了,而且2窩幼崽之間有幾週的時差。

但是在竹子開花的年份,她們可以說是“全年無休”的產鼠機了。

所以從有記錄的歷史來看,東南亞一直在經歷這種鼠災的循環,而鼠禍的根源,就在竹林裡。

對於東南亞的人民來說,竹林裡只有隔幾十年就會爆發一次的天災而已。


那麼竹子為什麼要這樣同步開花呢,每年錯開開花不好嗎?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生態學家Daniel Janzen 表示,這種通過讓敵人吃到吐的方式保證下一代存活的進化策略,

叫做捕食者飽和效應(predator satiation)。

這就像鮭魚洄游產卵一樣。小鮭魚在淡水裡孵化,然後游到海裡養肥,然後一大群鮭魚同時回到同一批淡水裡產卵。

即使有非常多的掠食者在半路攔截,但是只要鮭魚爸爸媽媽的數量足夠多,產的卵足夠多,

總有小鮭魚苗能夠逃脫掠食者長大成活。

在鮭魚季,美國阿拉斯加卡特邁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的灰熊Beadnose 吃成了豬。這不是毛茸茸的,是真胖。她現在是整片保護區裡最胖的熊之一。左圖是鮭魚季前。

但是如果每年洄游一小批,可能就會全軍覆沒,留不下任何後代。

這就是鮭魚、許多竹子,還有橡樹和山毛櫸共同的進化策略了(橡樹和山毛櫸也是隔幾年產大批量的種子)。

最後,不得不提一個比雞和豬更奇葩的動物。

竹子開花的時候,雞和豬就吃吃竹子種子;竹子沒有開花的時候,雞和豬就吃吃別的,也不至於餓死。

但是你們知道熊貓會怎麼對待天上掉的餡餅?它居然只吃竹子的本體,竹子那麼有營養的種子它是碰也不碰的!





一旦竹子開花死亡,熊貓就要跟著餓死一批。

70年代四川竹子大面積開花的時候,餓死了250隻熊貓(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數據,2003年全中國野外才只有1596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