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指的是哪四重恩?哪三途苦?
在台灣,有不少的佛教信徒以及佛家子弟。
在佛經裡佛祖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然而,「四重恩」是哪「四重恩」?「三途苦」又是何苦?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佛家的理念裡。
上報四重恩
俗話說「心似菩提」。據說佛家大佬釋迦牟尼佛是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的,從此佛教信徒為了紀念這個事件,菩提樹也就成為了佛教的第一聖物。
它在佛教信徒心中的地位簡直就是佛祖的化身。那麼,佛祖所說的四重恩具體指的是父母之恩、師長之恩、國家之恩以及眾生之恩。
我們最好理解的可能就是父母之恩與師長之恩。這兩種恩情自古以來都是與人難以割捨的。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並且養育了我們成長,自然是我們從來到人世開始最重要的親人,他們的恩情也是我們窮極一生無法歸還的。
很多佛家子弟歸入佛門對於大部分父母而言是難以接受的。譬如我們熟知的濟公活佛,他這一生可能最愧對的,就是就是他的父母,還有那位剛過門的妻子。所以,上報父母恩,是我們生而為人最基本的道德情操。
自然有人會說,有的父母「生而不養,罔為父母。」確實,拋棄子女的父母固然失責失職,但相比起那些從一開始就剝奪你生存的權力的父母,至少,他們願意將你帶來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難免也會存在不配為人父母的人,但這類人群少之又少。
「天地國親師」是每家祖宗靈台上都供奉的幾個大字。其中「師」便在之上。教師之恩有的堪比父母,有人說「父母造我之軀體,師長塑我之靈魂」,教師也如同我們的第二任父母一般,對我們的恩情雖不曾養育但卻付出甚多。
國家之恩自然也是很好理解的了。沒有國家的穩定,就沒有小家的幸福生活!
眾生之恩則是指那些成就了我們的人。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正如同那些普渡眾生的佛家子弟「利人利己」。
下濟三途苦
佛家曾講究「六界輪迴」而這種輪迴之說也所謂「惡人下十八層地獄,善人步入仙門」而「三途苦」則分別指的是畜牲道苦、餓鬼道苦以及地獄道苦。
畜牲道苦是指佛家地獄中的一種懲罰罪惡之人的方式。那種窮凶極惡之人去世之後便淪為畜牲,任人宰割,受盡百般折磨,讓他們十分辛苦。而佛教講究的,就是在這個人世間,救濟和普渡眾生。
餓鬼道苦其實就是那些生前因飢餓而去世的人,這類人比其畜牲道的苦又稍稍不及。但就智力來講,他們比畜牲道的人更為聰明一點。
佛門子弟都心懷憐憫,自然對待這類飢餓之人願意給予幫助、給其食物,讓其少受飢餓之苦。
地獄道苦那可就是三苦之中最為殘忍和痛苦的。它也是佛教、婆羅門教等的宗教術語。地獄道苦也是六道輪迴之中的一道。佛家裡的十八層地獄,每一層都極其殘忍,讓那些生前作惡的靈魂聞風散膽、苦不堪言。
結語
「我佛慈悲,普渡眾生」在宗教文化中佛教之所以能佔有一席之地,也是有其可取之處存在的。
即使是在現代社會這個對歷史文化我們都支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時代,佛教也依舊值得人們深思。
細品佛家之經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能讓人受益匪淺,也能讓人煥然大悟,頓時明白人世間的許多哲理。即使在如今接受現代教育的我們,也有許多真理是出自佛家論理的。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佛家認為凡事必有因果,一切皆緣而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隨緣。
同時佛教還主張世人知足常樂、清心寡欲。所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等都是佛家的真諦。
它讓世人看淡人間生老病死的常態,卻教授人們要有智慧的大腦和慈悲的心懷。在佛家看來二者少其一,都將不完整。
文章來源:搜狐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