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斑部病變可致眼瞎·注射藥物搶救視覺
2018-5-11
現代人離不開電腦、手機,加上熒幕迷你化,更增加用眼幾率,長期長時間過度用眼不僅加速眼睛老化,連帶眼疾也有年輕化趨勢。眼睛疾病至少有數十種之多,其中有可能導致患者失明,如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等。
眼睛是靈魂之窗。一旦失明,世界變得黑暗一片。如果不幸瞎眼,怎麼辦呢?是否有任何科技能讓瞎子恢復視力呢?
來自雪州的眼科專科醫生馮仲賢(Dr Kenneth Fong Choong Sian),也是治療視網膜脫離症與黃斑部病變專科醫生接受專訪時透露,近年由於眼科醫術飛躍進展,有一部份失明人士,已開始有機會重獲某種程度的視力,這是治療失明的一項大突破。
有許多超過60歲的老人,常會患上黃斑部病變(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簡稱AMD),又稱「與年齡有關黃斑部退化症」。他說,黃斑部位於視網膜(retina)中間,我們觀看東西時,能清楚地看見該物體的中央視覺,就是依靠黃斑部的功能。導致失明的原因在於視網膜里有血管,當黃斑部發生病變時,眼睛血管會溢血,淹蓋黃斑,就會造成失明。一旦病變,病人必須立刻尋醫治療。
少數病人出現斑疤
黃斑第一種病變分為:乾性黃斑病及濕性黃斑病,後者較為嚴重,因為會導致失明。乾性黃斑病服用含抗氧化食品,可以獲得改善。如果病變再惡化,演變成濕性黃斑病,患者就必須接受注射治療。不過,其中有20%患者,注射藥物後雖然可以止血,卻會出現斑疤。
當出現斑疤時,視覺又再度模糊不清。
「在我國目前有3種藥物可注射進入黃斑部里,以便止血,搶救患者視覺。最近,英國推出的新藥物FOVISTA,它與抗新生血管藥物(Anti-VEGF)一齊使用,能阻止黃斑部出現斑疤。這是治療黃斑部病變的一項重大突破。大馬醫院也將在未來的一兩年引進此新藥。」
阿姆斯勒方格紙(Amsler Grid)可供自我檢查以及病況追蹤。
視網膜色素病變——夜盲症
視網膜色素病變(Retinitis Pigmentosa,簡稱RP)患者在早期最明顯的症狀,就是夜盲症(Night Blindness)。由於視網膜感光細胞出現異常,因此患者的視力會逐漸下降,但退化的期程則每個人的狀況不同。夜間視力減退,周邊視野進行性缺損,最後甚至會有失明的危險性存在。先天性夜盲症大部份是屬於遺傳性疾病,而後天性疾病經常是因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或維他命A缺乏造成。
目前未有方法制止視網膜退化。阿格斯人工視網膜系統(Argus Retinal Prosthesis),即在視網膜上植入晶片,模擬感光細胞讓大腦成功呈現影像,可以幫助因色素性視網膜炎或老年性黃斑病變而失去視覺的病患,使其恢復部份視覺。這是視網膜手術領域一個革命性進展。不過,價錢非常昂貴。
「植入顯微晶片(microscopic)的手術複雜艱難。同時,患者需要戴上一個內有感應器(sensors)的墨鏡,讓視網膜里的晶片互相感應,患者才能夠看見。在植入顯微晶片後,患者能看見光線、自己的手臂、手掌和較大件的物件,細小的文字,還是無法看到的。」
視網膜脫離症
深近視者高危一族
眼睛的最前面是角膜(Cornea),當外面的光線射進角膜,通過房水(Humor),晶狀體(Lens)和玻璃體(Vitreous Humor),一直抵達眼球後面的視網膜。光線還必須透過視網膜各層,才能抵達感光細胞(Photoreceptor Cells),反射進入大腦組織里,我們才能看到繽紛的世界。視網膜位於眼睛背後位置,其功能如同電影中的攝影機一樣,可取得影像,並傳送影像至腦部內脆弱的薄層細胞。
視網膜脫落(Retinal Detachment)是指視網膜內里的感光層和外面的色素層脫離,會導致視網膜的感光細胞失去養分供應而喪失視覺功能,屬於一種急症,必須儘快治療,否則會對視力造成永久性的損害,最嚴重的後果會導致失明。
年老退化會增加視網膜脫落的危機,此外,深近視會使視網膜變薄,因此深近視者(800度或以上)是視網膜脫落的高危族。在大馬,尤其華裔,較多患上視網膜脫離症,這與患上深度近視息息相關。
其他高危因素包括有家族性視網膜脫落的病歷,或本身曾有一隻眼出現此問題,另一隻眼的視網膜亦會較容易脫落。當發生意外時,眼睛受到重創,可能導致視網膜脫離,這屬於「外傷」(Trauma)所造成。
視網膜脫離症的症狀
最明顯的先兆是患者會突然看見很多飛蚊、閃光及黑影。患者會在脫離外側視野中,看到雲霧狀陰影;眼球轉動時,會出現閃光。飛蚊症,又稱為「飄浮物」或「眼睛裡的浮標」(Floaters in the Eyes),小斑點或黑斑點會隨著眼球轉動而移動。如果飛蚊症是漸漸發生,而且飛蚊的數目不多,則屬於一般良性的玻璃體退化,對視力無大影響。不過如果突然看到大量飛蚊,甚至閃電、黑影,代表視網膜極有可能出現裂縫,這可能會引致視網膜脫落。
近視眼睛的主要變化是眼球的拉長,而高度近視眼由於眼球前後徑不斷伸長,過長的眼球常常造成視網膜、脈絡膜之間的循環障礙,供血不足,導致色素細胞的變性、萎縮。當視網膜不能隨眼球增長時,附著點位置(即周邊視網膜)容易出現退化、變薄、撕裂或者穿孔。
視網膜脫離的主因是視網膜出現裂孔。除眼底後極部形成片狀萎縮斑,周邊部視網膜也常常發生變薄改變,比較常見的有格子樣(Lattice Degeneration)或色素變性等,變性區的視網膜非常薄,極易形成裂孔。再加上玻璃體液化、活力度增加,牽拉視網膜,同時水樣的玻璃體通過裂孔進入視網膜神經上皮層與色素上皮層(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之間積存,從而引起裂孔性視網膜脫離症(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治療視網膜脫落手術
玻璃體切割和非玻璃體切割
醫生根據脫落的時間、範圍、位置、是否涉及黃斑及是否存在其他眼部並發情況等,治療視網膜脫落的手術可以分為玻璃體切割手術(Pars Plana Vitrectomy,簡稱PPV)和非玻璃體切割的視網膜脫落手術(Non-PPV RD Surgery)。
玻璃體切割手術:若視網膜的撕裂位置在眼睛較後方,外部儀器很難到達,而且如果病人玻璃體不健康,存在纖維膜牽拉或較嚴重出血等情況等,需要進入眼內進行操作,此時就需要考慮玻璃體切割手術。微創玻璃體手術使用顯微套管針直接穿刺進入眼內,建立起手術所需要的通道,玻璃體切除術直接進在眼內進行,效果直接準確。
非玻璃體切割手術:非玻璃體切割手術操作方法主要分為眼內注射空氣填充術(Pneumatic Retinopexy)、視網膜冷凍手術(Cryotherapy)、鞏膜扣壓術(Scleral Encircling & Buckling Surgery)以及結合多種方法的聯合手術。位於上方而且玻璃體健康的視網膜脫落可以先嘗試氣泡注射手術;而若視網膜下方積存液體較多,則需要通過穿刺將視網膜下方的液體放出,同時利用外加的頂壓力量(扣帶或者矽膠墊)將神經上皮層和色素層重新貼合,同時可以結合冷凍的方法,通過產生疤痕反應,加強視網膜的貼合。
玻璃體。
馮仲賢醫生簡介:
.眼科專科醫生,也是治療視網膜脫離症與黃斑部病變專科醫生。
.與太太高翠虹合著護眼食譜《吃出亮麗雙眸》(Food For Your Eyes)。
這本書曾獲2012年「Gourmand世界食譜最佳獎狀」。
文章來源:
星洲日報‧2016.10.07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