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問誰欺負你
小晨的父母管教很嚴厲,當小晨做錯事時,除了嚴厲制止,還會長篇大論講道理,告訴小晨背後的原因。小晨很聽話,也把父母的行為準則加以內化,所以當他與同學相處的時候,同學若是犯錯,小晨也會很嚴厲地指正,同時說出長篇道理,這種狀況使得同學不喜歡小晨,有些男同學是非常直接地嗆小晨,對於這種態度,小晨倒覺得還好,因為父親比同學更嗆;不過對於女同學的集體排斥,小晨就感到難以忍受了,這是一種無影無形的情緒虐待,於是小晨開始不斷討好大家,但是愈討好地位就愈低,討好行為等於把自己確確實實地擺在隨時可以被羞辱的可憐小跟班位置上。
當導師的人,大約都經歷過學生突然哭哭啼啼跑進辦公室的狀況,這時導師千萬別問是誰「欺負」你,因為這樣等於一開始就直接把問題定位在黑與白、是與非、對與錯的二元對立思維,學生之間發生摩擦本來就是他們來學校的目的之一,學校教育的重點本來就在引導學生思考該如何處理摩擦,若處理摩擦失控,則再更進一步地學習處理如何解決衝突。因此一步一步來,一開始先直接問「怎麼了」,了解片面的說法後,再逐步從不同學生的個別談話裡,拼湊出較完整的面貌,核心方向是找到關鍵性的學生做個別的「引導」,並創造出學生們可以自行努力解決問題的空間。
「自行努力解決問題」非常重要,這就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價值之一,若是費盡脣舌一個個「教訓」,或是全班一起集體教訓,只會弱化學生間的情感,強化個別學生間的對立,並且創造出更多不必要的微妙裂痕,而且也剝奪了學生學習成長的機會。
別化身當名嘴
做一行怨一行,老師這個工作也是一樣,老師們幾乎毫無例外,經常會對教育政策、學校行政、校長和同事有滿肚子的抱怨。這些怨言若是同事間的閒聊無可厚非,再說互相刺激求進步或是互相漏氣消火氣也算是一種健康管道(笑)。但若是在教室裡對著學生,上從總統、部長,下到校長、主任,模仿名嘴的口吻,用腦殘、白痴、智障、混蛋、人渣等詞語一路狂罵,以求「正義」與「尊重」,這種情況並不值得鼓勵。
老師口中的正義,若能像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麥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的著作《正義:一場思辨之旅》(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中那樣的精神,帶領學生思考你的正義未必是我的正義,從正義的辯證中,引導學生理解以道德參與的政治不僅僅是一種更加激動人心的理想,它也為一個公正社會提供一種更有希望的基礎。若老師談論正義是以政治立場決定正義的方向,那麼這堂課最大的價值恐怕就在於,向學生示範一個擁有錯誤價值觀的人是如何假借正義,不要認為學生不懂,學生經常比老師想像得更成熟。
狂罵的行為本身已經展示出對人的極度不尊重,骨子裡其實還是一種不吐不快、罵完很爽的自身情緒宣洩,對頭腦清晰的學生而言,如此身教倒是成了一種負面教材。學生私下還會相互走告,某某老師的課別吐槽,老師的情緒很容易激動,別讓老師發飆了,不然大夥都會很「煩」。這樣的情境也是一種諷刺,照理說應該是老師要包容學生的情緒,可是情緒暴走的老師卻訓練學生得戰戰兢兢地「照顧」好老師的情緒。
總統是腦殘、部長是白痴、校長是混蛋、主任是人渣,如果學生全部認同,那正常的反應應該是極端憤怒與失望,覺得自己根本就活在一個沒有希望的爛學校,以及一個無可救藥的爛國家裡,情緒高亢一點的學生會變得偏執、充滿仇恨,情緒低落的學生則變得消極、失去奮鬥目標,反正國家已經爛成這樣還努力什麼,倒不如重視個人利益,多點玩樂、多點小確幸就滿足了。令人發噱的是,老師先把學生的視野引導到一個絕望的未來,接著再叫他們努力用功、奮發向上....,這實在很像玩整人遊戲。
換個場景,如果老師將重大社會議題的形成背景,包括過去的社會概況、歷年的政府政策、關鍵性政府首長的決策內容、民間曾經組織過的抗爭運動加以說明,再引導學生尋找其他國家曾經發生過的類似社會議題,並了解他國的政府是如何處理?民間又如何訴求?各方協商的結果又是如何?不過礙於課堂時間不足,大概很難讓學生分組充分討論,但可以用平時成績加分的方式,鼓勵學生回家做好準備,自覺準備好了就可以隨時舉手上臺做3分鐘的心得分享。
學生分享時以碼錶計時,絕不可超過三分鐘,這樣也可以順便訓練學生重點摘要與組織能力。經過這樣的引導,相信學生會對社會議題開啟「多面向」思考的思維方式,而多面向思考正是一個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能力。
過分稱讚反而害學生被孤立
許嘉惠是班上成績最好的學生,導師很喜歡她,經常在班上公開稱讚她,可是班上選班長、選優良學生都不會找嘉惠。說實話,嘉惠在班上的人緣不太好,她並不是一個討人厭的學生,也不是同學口中所謂的無腦白目。之所以會被同學孤立,主要是因為新生入學時,同班同學彼此都還不熟悉,老師看到嘉惠上課非常認真,因此特別喜歡她,一直在班上公開說嘉惠真聰明、嘉惠很認真、嘉惠這個好、嘉惠那個棒,讓嘉惠瞬間成了大家的眼中釘。如果嘉惠再聰明一點,聰明到足以了解老師的稱讚與寵愛,會給自己帶來一堆敵人和不必要的麻煩,或許可以私下和老師溝通自己的憂慮,只是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而且超齡的任務。
從老師的角度來說,成績優異的學生實在不需要刻意錦上添花,學生有驕傲之心時,需要適時提醒虛心的重要(當然老師能力必須夠強大,才能服人),學生有狂妄言行時,需要適時喚起同理心,學生有自掃門前雪的態度時,需要適時教導吃虧也是占便宜的哲學。
班上成績落後的學生,反而才需要老師刻意從旁關注,對於成績落後、自信心不足的學生而言,老師一句鼓勵與肯定,有時會讓學生一輩子記住。有些成績落後的學生根本不適合走升學之路,卻又因為能力與信心不足,無法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他們迫切需要老師指引一條「成就自我」的道路,每當這類學生聽到老師贊同他們去當廚師、美髮師等技職訓練的選擇時,你會看到他們的臉上突然有了光,眼睛都亮起來了,覺得生命終於有了一線希望。
希望是一種能量,可以點燃年輕學生對生命的熱情,希望加上熱情,你會看到平時暮氣沉沉、上課總在睡覺、考卷總是空白的學生,開始願意吸收知識,願意學習他想要的資訊,開始積極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開始真正關心自己!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