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

人這一生,如何與慾望共處 _-,

14515247143015.jpg
「貪、嗔、痴」被佛家稱作三毒,會使人沉淪於混沌之中,故又稱三不善根。煩惱和慾望是人們生存的動力,卻也是一種劇毒,對慾望的控制,是日常一言一行,「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不為欲所迷,才能隨心所欲。▼貪嗔痴,源於人性之惡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在《活法》一書里,提到釋迦講的一個故事:有位路人被猛虎追趕,被逼到懸崖邊,而懸崖下是波濤洶湧的海浪,海浪中赤、青、黑三條龍。進退兩難之際,他爬上懸崖邊的一根藤條 ...




「貪、嗔、痴」被佛家稱作三毒,會使人沉淪於混沌之中,故又稱三不善根。

煩惱和慾望是人們生存的動力,卻也是一種劇毒,對慾望的控制,是日常一言一行,「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不為欲所迷,才能隨心所欲。

14515247143964.jpg

貪嗔痴,源於人性之惡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在《活法》一書里,提到釋迦講的一個故事:

有位路人被猛虎追趕,被逼到懸崖邊,而懸崖下是波濤洶湧的海浪,海浪中赤、青、黑三條龍。

進退兩難之際,他爬上懸崖邊的一根藤條,誰知又有兩隻老鼠在啃藤條的根部,他搖擺藤條驅趕老鼠,卻將藤條上一隻蜂巢中的蜂蜜搖了下來。他忘情的舔著蜂蜜,忘記了自己已置身窮途末路,他一次一次搖晃這根藤條,陶醉於蜂蜜的甘甜之中。

所謂貪痴嗔,就是如此,死到臨頭沉醉於蜜汁之中,就是人類無可救藥的宿命。

14515247151505.jpg

貪,欲物也,《楚辭》解:愛財曰貪,愛食曰貪。貪得無厭,是對貪的深化,凡人的心裡都有貪財、色、名、利,只不過有人的貪慾弱,有的人貪慾強,貪色,身敗名裂;貪名,不擇手段。而太貪的人必定會為「貪」為付出代價。

「貪慾」之念最難對付,慾望是人生存的本能,它牢牢根植於人的內心深處,腐蝕人的思想,把人引向歧途。

稻盛和夫說:「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安寧的時代,世道昏迷,看不清前途。物質是富裕的,精神卻很空虛;行動是自由的,感覺卻閉塞;只要肯努力,什麼都能得到;什麼都能做成,人們卻又消極悲觀。有人甚至犯罪或搞出醜聞。」

14515247151838.jpg

《佛說大乘金剛經論》云:「愚痴邪見,是一毒;貪心不足,是二毒;嗔怒嫉妒,是三毒。」其中,最毒的便是嗔怒嫉妒,嗔心使人利令智昏,仇恨不斷擴大,膨脹升級。

沾火就著者,火消的多很快,而表面平和者,內火消的反而很慢。對同一事,有的人就會生氣,而有的人就不會因這個事生氣,反過來也是這樣;有的人對這個事氣大,有的人對這個事就氣小。

佛法里有句話:「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又說:「火燒功德林。」 一個人無論從事任何行業,做學問也好,乃至於事業或修行,都必須化除忌妒心。

14515247161971.jpg



《俱舍論》中說:「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佛教認為,眾生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

對各種事情進行判斷,而往往第一瞬間的想法,是出於自身的本能。但如果客觀的將問題自問自答:「這個想法,是否真的毫無一點私心?」一些短暫的思考,正是在私心與理智之間,選擇而得到的緩衝。

佛法里,人不分三七,好壞同等。而人性始於覺悟。

「貪、嗔、痴」三毒是與生俱來的,是使人痛苦不堪的「元兇」,重要的是「控制慾望」而非「擺脫慾望」,在控制、擺脫中循環,到最終的控制得當。

閱讀是人生智慧,分享是助人快樂!

閱讀是一種修養,分享是一種美德!

14329506282579.gif

 

廣告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