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古代「通緝令」畫得那麼抽象,為何總能抓住逃犯?捕快:看公文最後一句寫了什麼 _-,

古代「通緝令」畫得那麼抽象,為何總能抓住逃犯?捕快:看公文最後一句寫了什麼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古至今,法律都是冷酷嚴明的存在,一旦觸碰到了法律, ...




古代「通緝令」畫得那麼抽象,為何總能抓住逃犯?捕快:看公文最後一句寫了什麼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從古至今,法律都是冷酷嚴明的存在,一旦觸碰到了法律,無論你逃到哪裡都會被國家行政部門逮住,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現代社會犯了罪,根據一張身份證就能鎖定你所在的位置,而在古代,科技與交通都不像現代這麼發達,古人是如何逮捕嫌犯的呢?





在影視劇中,官府在抓捕嫌犯時,通常會在各大城牆上張貼一張「通緝令」,也叫「畫影圖形」。事實上,正史關於「通緝令」的記載寥寥無幾,準確來說只有兩次,第一次記載是在《明史·黃綰傳》,山西大同發生兵變,禮部侍郎黃綰簽發了畫像通緝令「綰復圖形購首惡數人」。第二次是清朝乾隆五十一年,河北大名流氓段文經造反劫獄,清政府「將段文經畫影圖形,到處懸挂。





其實,「通緝令」並非在每個朝代都有,至少在東漢之前一定沒有。「通緝令」主要依託於紙張對人物進行素描畫像,若是在竹簡上畫素描,實在是太困難了,所以在紙張出現之前,根本不存在什麼通緝令。



至於「通緝令」,除了在時間上存在爭議之外,在功效上也出現了極大爭議。有人提出質疑,通緝令上的人物畫像那麼粗糙,和現代國小學的繪畫水平相當,就算真人站在面前,或許都認不出來。那麼問題來了,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為何總能抓住犯人?你看最後一句寫的啥。







首先,古代的獎賞制度。在古代,賞罰制度是分明的,一旦有人舉報了嫌犯,是會受到巨額獎賞,對於性質嚴重的嫌犯,賞銀幾百到幾千兩白銀不等。而在通緝令上的最後一句話中,寫著知情者或者捉拿嫌犯者所獎賞的銀子數目。



雖然聽起來並不是很多,但對於古人來說,那無異於一筆飛來的橫財,唐朝一個九品官額年俸15.6兩白銀,約等於現在的約62400元。也就是說,500兩銀子相當於一個基層官員30多年的收入,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大概是他們50多年的收入。試想一下, 朝廷開出這麼優渥的條件,大概沒有幾個人能抵得住這個誘惑,因此就算人們沒有見過嫌犯,也會費盡心機去搜尋嫌犯的線索。



其次,官府在追捕通緝犯時,並非按照「通緝令」中的畫像來找,而是先發放一個公文,公文上張貼著逃犯的年齡、籍貫等,之後公文會下發到全國各地。古代雖然沒有身份證,卻也有身份制度,每個居民的基本信息在官府都有存案,當公文到了地方官府手裡,地方官府很容易就能鎖定逃犯的位置。



另外,古代還有「連坐」制度,即一人犯罪,全家人跟著一起受罰。倘若抓錯了嫌犯,家人肯定比朝廷還要著急找到嫌犯,因此,根據「通緝令」逮捕的嫌犯基本上都錯不了。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