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日報》16 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隨着 2025 年度諾貝爾獎揭曉,輿論對「中國人又沒得獎」等話題爭論不休,甚至有人質疑中國科研體制。文章強調簡單以獎項數量比較中國與日、美等國科技實力,只會加重焦慮與妄自菲薄心態,無助推動基礎科研及公眾科學素養。
多方質疑諾獎評選標準及理念
評論指出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項名望雖高,評選標準及結果卻屢屢引發爭議,包括過去獲獎的「前腦葉手術」等事件,2024 年物理學獎頒給神經網絡研究也曾遭批評與物理學無關。統計發現獲獎研究與獲獎時間平均相差 16.1 年,反映社會討論焦點未必等同當下技術實力。文章亦認為隨時代發展,大型協同團隊取代個人主導,三人分享制度難以全面展示集體智慧。
文學和平經濟學獎偏重西方語境
文章分析文學獎及和平獎評選更受地緣政治和西方價值觀影響,有批評指部分得獎案例淪為「偏見認證」或「政治武器」,公信力實質受損。經濟學獎同樣遭質疑,委員會強調「避免停滯」,但相關理論無法解釋美國巨額債務增長或中國脫貧成就,標準與現實脫節。
中國具備獨特科研及產業優勢
評論總結中國 70 年來完成全球最大現代化過程,科技發展以服務國家生存發展為目標。不論「兩彈一星」、合成胰島素還是載人航天,中國已建立獨立完整工業及科研體系,以應用導向集中力量推動關鍵突破。現時中國擁有最完善產業體系及最大市場,基礎研究及應用創新相互促進。評論指「科技自立自強」已成全社會共識,需保持歷史耐心,不應被外界噪音或指標左右。
淡定面對獎項 忠於自身發展道路
文章呼籲大國國民面對諾獎須保持平常心,既不應將獎項視為唯一指標,亦不必否定其價值。中國科技終極目標在於解決發展問題、造福民眾、推動文明進步——而非贏得外界掌聲。評論強調應避免落入「唯諾獎論」邏輯陷阱,堅持自主創新,務實探索強國之路。
資料來源:ettoday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Follow 我們 :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unwire.hk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