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文台發表《急劇發展的黑雨》文章,解釋 7 月 29 日黑色暴雨警告預報困難。文章指出,現時電腦預報模式及 AI 預報模式對掌握強對流天氣及大雨發生的準確時間與地點仍有待改進。
「臨近預報系統」對預測「本地發展」暴雨在現今科技下仍有限制,需要在科研上投放更多資源及努力。當日港島東部、西貢區及南丫島雨量超過 200 毫米,南丫島、東區及南區更錄得每小時超過 100 毫米大暴雨。
天文台在文章中透露,在暴雨前一日的天氣會商中,曾對翌日有否大雨進行深入討論。雖然預料周二會受廣闊低壓槽影響、天氣不穩定,而大氣條件亦有利強對流發展,但最終會否出現大雨,非常取決於屆時大氣低層的輻合區,以及高層輻散區的確實位置。
參考表現較穩定的電腦預報模式及 AI 預報模式,周一均預測翌日強對流發展主要集中在本港以南。參考以往類似天氣形勢的個案,亦未顯示周二的降雨可達到大雨水平。然而,周二早上的雷達圖像顯示,對流發展比電腦預報模式的預測更為接近香港。
在西南風提供充沛水汽及本地有強烈上升氣流的背景下,雷雨區在本港上空迅速發展並持續影響該區,最終帶來本年第一個黑色暴雨。雷達垂直剖面圖顯示雷雨區當中有強烈的上升氣流,造成局部地區的極端降雨。
周二早上與一道廣闊低壓槽相關的大驟雨,為本港多處地區帶來超過 70 毫米雨量,而港島東部、西貢區及南丫島的雨量更超過 200 毫米。當中南丫島、東區及南區,更曾錄得每小時超過 100 毫米的大暴雨,達到極端降雨水平。
天文台強調,有鑑於降雨的大隨機性,預報員仍需根據實測天氣數據作出分析評估。即使電腦模式和 AI 預報提供參考,但最終的預警決定仍需要預報員結合即時觀測資料進行專業判斷。這反映天氣預報工作的複雜性和挑戰性。
文章總結指出,現時電腦預報模式及 AI 預報模式對掌握強對流天氣及大雨發生的準確時間與地點仍有待改進。而臨近預報系統對預測這類「本地發展」的暴雨在現今科技下仍有限制,需要在科研上投放更多的資源及努力。
來源:天文台
相關文章:
天文台回應黑雨爭議 稱本地生成暴雨難預測 鄭元中否認偏重港島 點解今次冇超前部署?天文台:特定時間、地區受暴雨影響 現今科技預告有限制 香港《穩定幣條例》下月生效 余偉文警告避免過度炒作泡沫化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Follow 我們 :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