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殘酷的現實!老人過85歲「不是家中寶」 多半活成了「萬人嫌」
01
一個有幾十年交情的無話不說的朋友,姐妹四個,她是老幺。今年53歲,頭髮灰白,像染過一樣。滿臉的滄桑和蒼老,遠超過她的年齡。
16年前,離婚後從縣城調到市裡。8年前,找了一個二婚老公。現在,她又單獨過了,與二婚老公的婚姻幾乎名存實亡。
這一切,源於她85歲的患有輕度老年痴獃的娘!
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這老丈母娘把59歲的女婿罵了一個狗血淋頭:「你滾,滾得越遠越好。你個工人有什麼了不起的?難道我女兒還找不到老公了!」
朋友二婚的老公被罵走了,回到自己縣城裡給女兒帶娃去了。只要娘還在,請也不會回來的。
我試探著詢問朋友:「四個姊妹,她老離不開你,這麼多年你煩嗎?好不容易找了一個二婚,現在又這樣,你嫌棄老媽嗎?」
朋友的回答很得體。但是,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凡家中85歲以上的老人,已經不再是「家中寶」了,多半已活成了「萬人嫌」。
02
烏鴉尚且反哺。何況是有感情、懂人倫的人類。
父母,哪怕他百無一能,哪怕他不愛我們,哪怕他惡貫滿盈,但是,他們把我們帶到了人間,給了我們生命,理當受到尊敬,老的時候得到贍養。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個正常的人,不僅要敬愛自己的老人,還要把這種敬愛之情推廣開去,遍及所有的老人。
在農耕時代,七十歲的老人就是稀缺品,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則是極品。在缺衣少葯的年代,老人活到七十歲意味著生命力旺盛,不拖累家人。年歲大,閱歷廣,智慧多,威信高。那個年代,子孫也不需要外出打工,沒有照顧之虞。
所以,才有了「家有一老,如同一寶」的說法。
03
工業文明,一方面造就了高壽老人,另一方面也派生了高壽的困境。85歲以上的失能且沒有養老金的人,由傳統中的「家中寶」可能變成現實中的「萬人嫌」。
當下,社會物質文明越來越發達,而人們的道德水平每況愈下;制度規範越來越細化,道德規範越來越淡化。孝悌之義,被拋到了九霄雲外。
活到八九十歲的老人,有的人並不是靠自己的身體機能支持的,而是靠著現代的醫藥技術維持的。有的有多種基礎性疾病,有的可能完全失能,現在的醫藥技術使他們苟延殘喘。而子女們也已經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了,小老人伺候年邁老人,體力上吃不消,精神上看不到希望,看起來是「嫌棄」,其實是力不從心。
以前,不求子孫發達,但求承歡膝下。商品經濟時代,人們的第一要務是「搞錢」,要搞到錢,就要從農村走到城市,從小城市走向大城市。如果家中有85歲以上的老人,這無疑是他們的牽掛和拖累。現代人攀比心又特強,把生活質量低,不能外出賺到錢歸咎於老人,言行中會下意識地流露出「嫌棄」情緒。
人老了,自然也會變糊塗。認知水平下降,溝通能力退化。老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子女也難得與老人溝通。長時間生活在同一個時空里而又缺乏有效溝通的人,久而久之,便轉變為「嫌棄」了。
勿庸諱言,有些老人,倚老賣老,失能失德,無事生非,天天作妖。導致兒孫的嫌棄,是自然的事情。
「嫌棄」是客觀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是全部。有的老人,八九十歲了,積善成德,善解人意,通情達理,富有情趣,又怎麼會被「嫌棄」呢?
04
65歲到75歲這個年齡段,是人體健康的「多事之秋」。而進入了85歲以上這個年齡段,健康狀態又奇迹般地穩定。
如果有幸活過85歲,希望老人收穫的是不只是壽年,而是有質量,有尊嚴的生活。
正視85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會受到「嫌棄」的現實,分析受「嫌棄」的原因,老人和子孫兩個方面做一些言行上的矯正,排除家庭內耗,家就是一個溫馨的港灣。
85歲以上的老人,做「家中寶」,不做「萬人嫌」。
文章參考:今日頭條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