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用嘴說!低層次父母「喜歡不停講道理」 高層次父母「卻只會做3件事」
上週末和朋友逛街看到一幕,一個約4、5歲的男孩,在一家玩具店門口打滾哭鬧,手裡還拿著一個玩具車模型,他朝著媽媽大喊:「我要玩具車,我要買玩具車!」媽媽無奈,一遍遍地跟他講道理:「家裡已經有很多台了,你買回去又不玩,買這麼多,太浪費了!」男孩不聽,還是鬧著要買,隨著圍觀人數增多,媽媽的怒氣值達到了頂點,最後她臭著臉,硬生生拖走了男孩,邊走還邊罵男孩不聽話。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IStock
教育家盧梭說:「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式,就是發脾氣、講道理和自我感動。」這正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最容易犯的錯,以為只要講得夠明白,就可以靜待花開。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IStock
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用的教育方式
心理學家皮亞傑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叫「三山實驗」:
實驗材料是一個包含三座高低、大小、顏色不同假山的模型,研究者先讓孩子從模型的四個角度觀察這三座山,然後要求孩子面對模型而坐,在山的另一邊放了個玩具娃娃,讓孩子從四張圖片,指出哪張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結果,孩子根本無法完成這個任務,因為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描述「三山」的形狀。
示意圖/圖片來源:IStock
皮亞傑用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幼兒期的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只能從自己的觀點看世界,難以認識到他人的觀點。孩子挑食不想吃飯,你說:「要珍惜糧食,多吃蔬菜,身體才會健康。」;孩子哭鬧不想睡覺,你說:「早睡早起身體好,小孩子晚睡會長不高的。」;孩子哭著不想讀書,你說:「好好努力將來才能找到好工作,才不會像我一樣受苦。」
你以自己的經驗,對孩子講著道理,卻沒有在意孩子是否聽得進去,就像心理諮商師武志紅說的:「世界上最無效的努力,就是對孩子掏心掏肺講道理,你講的道理越多,孩子越反感,越不願意和你溝通。」
示意圖/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之前看過一個很有意思的影片,三歲左右的小女孩站在桌子邊,對爸爸說,想從桌子上跳下去,試試疼不疼,爸爸什麼也沒說,從冰箱拿了個雞蛋放在桌邊,雞蛋從桌上滾下來,「啪」一下摔碎了,蛋液流了一地,爸爸問女孩:「雞蛋怎樣了?」女孩回答:「雞蛋碎了!」爸爸說,你跳下去也會像這雞蛋,會摔壞的,小女孩立馬露出害怕的表情,告訴爸爸,我再也不想跳了。
一個簡單的演示行為,不但阻止了女兒此刻的危險行為,而且讓她深刻記住,絕不能從高處往下跳。
示意圖/圖片來源:IStock
李嘉誠先生曾說:「世上最浪費時間的事,就是跟年輕人講經驗,你講一萬句不如他們摔一跤。眼淚會教你做人、後悔會幫你成長,疼痛才是最好的老師,人生該走的彎路,其實一公尺都不能少。」教育並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絕不能一味說教,而是少說多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讓他們去體驗、去感受,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真正讓孩子「懂道理」。
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不斷對孩子講道理,也是種語言暴力
心理學有一個「麥拉賓法則」,也叫「7/38/55定律」。它講的是,我們在和一個人交流時,對方感知到的資訊:55%是通過看,比如手勢、表情、態度、肢體語言等;38%是通過聽,比如說話時的語調、聲音的抑揚頓挫等;只有剩下的7%,才是純粹說的具體內容。也就是說,父母在跟孩子講道理時,他真正能聽到的,只有7%。而剩下的93%,則是通過看肢體語言和聽語氣、語調來獲取的。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IStock
在一檔節目《老師,請回答》中,一個七歲小男孩哭訴:媽媽經常罵我「二百五」,小男孩成績不好,寫作業的時候常被媽媽凶,寫作業的時間太長,媽媽就會訓斥他,脾氣上來了,還會說些令他傷心的話,小男孩告訴工作人員:「我會很努力,希望媽媽多給我機會,不要再罵我了!」他邊說邊哭,積攢已久的情緒,讓他驟然間崩潰。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他的媽媽說:「我只是有時沒控制住,沒想到讓孩子這麼傷心。」面對犯錯或不聽話的孩子,父母總是習慣地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想要通過說教方式讓他改正,孩子若是不聽,家長就會逐漸提高音調、加重語氣,想要通過身為家長的「權威」逼迫孩子「認錯」。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IStock
更可怕的是,這些話語中,往往都夾雜著貶低、批評的負面辭彙:「你怎麼這麼沒用,都教你多少遍了,怎麼還不會」,「你是豬嗎,這麼笨」…這些來自父母的「道理」,非但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好,反而帶給他們巨大的心理壓力,讓孩子變得消極、沮喪、自卑。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IStock
心理學家馬歇爾曾提到:「當語言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愛。」正確的講道理,不該是父母單一地指責或批評,而是雙向溝通的過程,父母輸出自己的想法,同時也傾聽孩子的聲音;父母表達對孩子的期待,同時也展露對孩子的愛,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懂得父母的苦心,成長為更優秀的人。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IStock
優秀的父母,都是「不講道理」的
在一本書裡有這樣的一段話:「世界上有兩種父母。一種是『吃老本型』父母,他們用自己接受的一套教育方式,來培養孩子,假如孩子表現不好,他們只會認為傳統教育沒問題,是孩子有問題。一種是『學習型』父母,他們會去探索與時俱進的教育方式,假如孩子表現不好,他們會反思,然後尋找更好的方式來教育。」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越是優秀的父母,越懂得從自身出發,找尋問題、解決問題,才能引領孩子走上正確的道路。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IStock
1.讓孩子去體會道理,而不是明白道理
義大利心理學家兼教育學家蒙特梭利說:「我聽過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得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帶孩子撿一天寶特瓶,讓他體悟賺錢的不易,學會節儉度日;陪孩子種一次田,讓他領會耕作的艱辛,學會好好吃飯;與孩子做一件好事,讓他感受助人的樂趣,學會真誠善良...教育說到底,還是個體會的過程。
道理說得再多,也只是泛泛而談,只有讓孩子親身經歷,才能真正理解和明白道理,然後運用在生活中,變得更加優秀。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IStock
2. 少說「不」,多誇讚,用委婉勸誡代替嚴厲說教
《正面管教》中寫道:「只有當孩子感覺更好的時候,他才能做得更好,父母想要孩子做出改變時,可以嘗試使用誇讚模型:FFC模型。」
事實(Fact):「今天回家後,媽媽還沒有催你,你就主動開始寫作業,真棒。」
感覺(Feeling):「這讓媽媽真的感到很驕傲,你可以養成這麼自覺的好習慣。」
比較(Compare):「你看你做得多好,比前幾天還要棒」。
這些積極的話語,會讓孩子產生成就感,激勵他朝更好的方向前進。
家長一定要明白,指責和埋怨,換不回明事理的孩子,愛與尊重,才能真正讓孩子成長。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IStock
3.父母以身作則,教育才能水到渠成
教育家井深大說:「父母的言行就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得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想要孩子專心吃飯,自己先學會享受美味食物;想要孩子熱愛運動,自己先嘗試每天下樓鍛煉;想要孩子主動學習,自己先放下手機拿起書籍…真正優秀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先行動起來,在潛移默化中發揮榜樣的力量。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IStock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養出最好的孩子,願所有父母都能掌握正確的方法,與孩子一路並肩前行,一起成長!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IStock
參考來源:今日頭條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