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銀河系的年齡
長期以來,天文界對銀河系的年齡說法不一。有的認為只有70億歲,有的認為有200億歲。1983年,美國教授納斯詹姆士和彼雷迪馬庫,使用一種新的測量技術對銀河系的年齡進行了反覆的計算,結果最後測定銀河系的年齡接近120億歲。發明宇宙天文鐘的荷蘭天文學家經測量認為,1990年宇宙年齡的上限為120億年
2.銀河系的結構
很久以來,天文學家一直認為銀河系是一個游渦星系。但1991年,美國科學家認為銀河系是棒旋星系,為此提出了種種線索。例如,銀心附近的星際雲的不規則運動是以一個棒為中心的。
對銀河系核心附近的恆星的近紅外光觀測,為棒狀結構發現提供了直接證據。
棒略微傾斜,它的東端向南傾斜穿出銀道面,如它在天空中的大角厚度所揭示的那樣,那部分離地球也比較近。經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計算,證明棒的重力將使附近的大質量星際氣體雲迅速地旋進核心,其結果很可能是激烈的中心恆星爆發。在爆發中,大量的非常亮的大質量恆星形成。
3.銀河系的分子雲
1982年美國科學家發現在銀河系外緣部有新的分子雲。太陽系距離銀河系中心大約3萬光年。新近發現的分子雲大約位於太陽系外側3萬至5萬光年處,其主要成分是氫和一氧化碳。分子雲的範圍大約為3萬光年。
4.銀河系的中子星爆發消亡
1996年,美國天文學家在靠近銀河系中心的位置發現了一個天體。該天體被認為是一顆正在消亡的「中子星」。這是X射線天文學35年來的首次發現,引起了科學家們極大的興趣,爭先恐後地投入研究,以趕在該星體消亡前獲得儘可能多的數據。
該星體的直徑僅16千米,但卻有巨大的質量——相當於太陽的質量有巨大的重力場——相當於地球的1億倍。該星體的密度極髙,僅一手指尖大小的物質就有1億噸。該星體從一個比它更大的伴星上吸取氣體,獲得能量,其抽取氣體的力量之大可把這些氣體加溫至1億度,並由此引發每半秒鐘一次X射線長時間的爆發。該星體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在X光波長上同時具有脈衝和爆發兩種現象,還存在X射線長爆發現象,一天達二十餘次。有的科學家說該發現「是一個奇蹟之巔的奇蹟」。
5.銀河系的新星誕生
1989年,日本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記錄了一顆銀河系新星的誕生過程。他們藉助微波干涉儀完成了系列攝影,根據這些相片可以觀察到作為一顆新星形成過程的初始階段怎樣向銀河中部的一個點集中。研究已確定,即將從中產生恆星的氣體星雲直徑總計為一光年,氣體圍繞「雲霧」中心旋轉的速度,邊緣為一秒鐘一公里,靠近中心為一秒鐘三公里。
6.銀河系存在巨大黑洞
天文學中「黑洞」是指演變到最後階段的恆星,由中子星進一步收縮而形成的。黑洞有巨大的引力場,使它所發射的任務電磁波都無法向外傳播,從而變成看不見的孤立天體。我們只能通過引力作用來確定它的存在,所以叫做「黑洞」,也叫「坊縮星」。
由於天河中心釋放出X光和電波,所以科學界認為銀河中心存在著黑洞。但是,多年來科學界一直未找到證明黑洞確實存在的證據。
在1997年8月於日本京都市舉行的第23屆國際天文學聯繫總會上,美國和德國的兩個科研小組同時報告:在銀河系中心的確存在巨大的黑洞,他們的研究已找到了這種證據。兩個小組的研究均得出幾乎相同的結果,足可使銀河系中心存在巨大黑洞成為定論。
找到這種證據的是德國麥克斯普蘭克研究所的研究小組,另一個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小組。
德國的研究小組在以往的6年間,利用智利的3.5米口徑望遠鏡,對處於天馬星座銀河系中心附近的星體活動進行了詳細觀測。發現在從銀河中心到光行進一周時間的距離內的星體正以每秒約兩千米的迅猛速度繞銀河中心周圍旋轉。從這一速度計算得出,星體旋轉軌道內側的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250萬倍。將如此巨大的質量集中於如此狹小的範圍內,除了黑洞沒有其他可能。
加利福尼亞大學研究小組開始觀測的時間比德國的研究小組晚。他們用口徑10米的望遠鏡,通過兩年的猛追細察,準確地掌握了銀河系中心附近近百個星體的運動速度。以這些速度計算出的中心質量與德國研究小組的基本相同,大約也是太陽質量的250萬倍。
德國和美國的科研小組在不同的地方、利用不同的器械分別進行觀測得到了相同的結論,這可以證明黑洞確實存在。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