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商務部長 Howard Lutnick 於 9 月 29 日接受 NewsNation 專訪時表示,美國與台灣正討論將晶片生產從目前 95% 集中在台灣,調整為「五五分工」模式。他強調美國必須在特朗普任期結束前,將本土晶片產量提升至 40%;他亦稱這項計劃需要投資超過 5,000 億美元(約港幣 3.9 兆)。
供應鏈風險驅動政策轉變
Howard Lutnick 指出,台灣距離美國相當遙遠,而中國已毫不掩飾奪取台灣的意圖,令美方感受到嚴重供應鏈風險。他批評台灣執著生產美國所需 95% 晶片只是自我感覺良好,在特朗普政府眼中,這種情況對雙方都不健康。
美國官員多年來警告過度依賴台積電(TSMC)及其龐大供應商生態系統的風險,這些企業共同主導全球最先進晶片的生產和供應。新冠疫情期間出現的晶片短缺,更突顯半導體在汽車、軍事和人工智能技術等各行業的關鍵作用。
新 1:1 政策配合談判施壓
特朗普政府正考慮實施新的 1:1 晶片生產政策,要求半導體公司在美國本土生產的晶片數量,必須與其客戶從海外進口的數量相等。未能在一段時間內維持這個比例的企業,將面臨可能高達 100% 的進口關稅。
Howard Lutnick 向晶片業界領袖提出這項概念,並告訴他們這對經濟安全可能是必要的。白宮發言人表示,美國不能依賴外國進口對國家和經濟安全至關重要的半導體產品。
台灣實際產能與回應
雖然台灣是半導體強國,但 Howard Lutnick 聲稱台灣生產全球 95% 晶片的說法並不準確。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 2023 年工作檔案,台灣約生產 44% 輸入美國的邏輯晶片和 24% 的記憶體晶片。不過,台灣確實生產全球約 90% 最先進的 10nm 以下晶片。
台灣談判代表上週末抵達華盛頓,與美方商討降低 20% 關稅等議題。討論內容包括台灣在美投資,以及在國家安全審查下為其半導體業爭取優惠待遇。
政界批評與產業衝擊
國民黨立委許宇甄批評 Howard Lutnick 的提議既非貿易談判也非合作,而是對台灣的剝削和掠奪,強迫台灣切斷經濟生命線。台灣專家認為,在特朗普任期內實現 50−50 分工的想法極不可能。
這項政策可能挑戰 Apple 和 Dell 等從海外進口產品的大型科技公司,同時可能為增加美國產量的台積電、 Micron Technology 和 GlobalFoundries 等企業帶來商機。
來源:CNBC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Follow 我們 :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