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親」是指君主,將自己或宗室女兒以「和親公主」的身份嫁給他國君主以示兩國友好,是政治婚姻。漢高祖劉邦首次「和親」,其後多位宗室女子以公主的身份下嫁匈奴單于。漢初嫁給匈奴的「和親公主」,沒能阻止匈奴侵犯漢朝,但當中有一個較為成功亦相當著名的例子-王昭君。
王昭君自願出塞和親,以及其後的命運的故事,史籍均有記載,幾經民間小說描寫和傳播。
據史載,漢元帝時,王昭君樣貌出眾,聰慧可人,善撫琴吟唱被選入宮,希望早日被冊封。王昭君去到首都長安城,但迎接她的並非宮闕,而是「掖庭」,它本身專門關押犯罪的王室成員和宮女、太監的地方。
由於當時皇帝為了接待天下秀女,臨時將「掖庭」改為「儲秀宮」,王昭君即是被放在「候補名單」。五年過去,王昭君連皇帝的影子也沒見過。想起無盡鄉愁,便拿著琵琶唱起來,後來成為著名的《五更哀怨曲》。
皇帝後宮選擇太多,所以就靠畫工的畫作來挑選女人,誰畫得漂亮,就有機會侍候皇帝。那令掖庭出了一套潛規則,只要賄賂畫工,就能將自己畫得更漂亮,增加寵幸機會。據晉代葛洪《西京雜記》記載,當時賄賂畫工毛延壽,「多者10萬,少者亦不減5萬」。王昭君鄙視這種做法,自然沒機會走出掖庭。
《後漢書》指,王昭君在掖庭幾年,不耐煩了,公開向官員提出要回家,當然不行。適逢西漢經常被匈奴騷擾,皇帝大傷腦筋,此時,匈奴呼韓邪單于前來議和,求親聯姻。漢元帝喜出望外,欲徵召宮女五人,王昭君暗自思忖,與其苦苦等待,不如藉機會改變命運,主動請求出塞和親。
呼韓邪單于臨走時,漢元帝令五名宮女與單于相見,這是元帝第一次見到王昭君。《後漢書·南匈奴傳》對這情景有生動描述,指王昭君美貌傾國傾城,舉止優雅應對自如,讓漢元帝心驚不已,更讓他鬱悶不已。想不給單于,可話已出口,覆水難收,只得忍痛割愛。
漢元帝更親自餞行,送出長安10餘里。回到宮中,命人把王昭君的畫像拿來再看,結果畫像與現實不符,一怒之下下令斬了畫工毛延壽。漢元帝的悔恨還是難以平復,加上健康早已透支,他在昭君離開漢宮僅僅4個月後便離世。
王昭君來在匈奴的王庭生活,喝羊奶、騎馬射獵、學胡語,為單于生下一子。王昭君很多東西習慣都接受到,唯獨婚姻風俗,《漢書·匈奴傳》記載,父親死了,兒子有權得到後媽。呼韓邪單于死後,留下了王昭君孤兒寡母。呼韓邪單于的長子繼承了王位,得到王昭君。
備感屈辱的王昭君立刻上書漢朝皇帝請求回家,可惜漢元帝早已駕崩,新帝赦令簡單以「從胡俗」三個字,決定王昭君的命運。一輩子沒能圓回家夢的王昭君,死時只有33歲。據指死後葬在現時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大黑河南岸的沖積平原上,據說入秋以後塞外草色枯黃,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蔥一片,所以稱作「青塚」。
自漢代後,歷史上隋、唐、元及清都有不少和親故事,對後世來說,昭君出塞無疑是其中最淒美的一個。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