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25年10月14日 星期二

中國建成全球最大氣象觀測系統 北斗探空冀打破 GPS 壟斷

中國建成全球最大氣象觀測系統 北斗探空冀打破 GPS 壟斷
中國氣象局於10月11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中國已建成由9枚風雲衛星、842部天氣雷達、超過90,000個地面氣象觀測站組成的陸海空天一體化 ...




中國氣象局於 10 月 11 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中國已建成由 9 枚風雲衛星、842 部天氣雷達、超過 90,000 個地面氣象觀測站組成的陸海空天一體化綜合氣象觀測系統。自主研發的北斗探空系統達到全球領先水平,打破 GPS 系統在氣象探空領域的壟斷。



北斗探空系統突破技術封鎖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畢寶貴在發布會上介紹,中國已建成的綜合觀測體系,以氣象衛星、天氣雷達為支柱,並以地面氣象站、氣象探空、地基遙感垂直觀測系統、溫室氣體觀測等為重要組成,是全球規模最大、覆蓋最全面的陸海空天協同觀測體系。



北斗探空系統的突破是「十四五」時期氣象科技創新的重要成果。中國氣象局構建氣象科技創新新型舉國體制,著力解決核心技術難題,令風雲衛星、北斗探空、天氣雷達等探測裝備和技術實現高水平技術自主。



北斗探空系統由地面接收裝置及探空儀組成,探空儀可透過不同平台發射至空中。作為新一代高空探測系統,該系統採用新型溫度、壓力及濕度感應器以提升探測質素。



根據中國氣象局 2012 年的研發資料,北斗探空儀採用 3 種定位及測速模式:僅使用北斗衛星、僅使用 GPS 衛星,以及 GPS 與北斗衛星混合使用。實地測試結果顯示,僅使用北斗衛星的風速精度為每秒 0.60 米、風向精度為 4.8 度;混合使用 GPS 及北斗衛星的風速精度可達每秒 0.50 米、風向精度為 4.0 度。當前風場探測的精度要求為風速每秒 1 米、風向 5 度,北斗系統已達標準。



天氣雷達監測覆蓋 90% 人口區

「十四五」時期,中國天氣雷達監測體系進一步改良,監測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天氣雷達監測網監測範圍覆蓋超過 90% 人口聚集區,監測產品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全國災害性天氣綜合監測識別率超過 80%,更能有效監測強降水、冰雹、龍捲風及雷暴大風等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



風雲衛星實現跨越式發展

50 多年來,中國氣象衛星實現了從追趕、並駕齊驅到部分領域領先的跨越式發展。「十四五」時期,中國共發射 5 枚風雲氣象衛星。



風雲四號 B 星搭載的快速成像儀,在全球首次實現氣象衛星區域 250 米解像度每分鐘連續成像觀測。風雲三號 G 星是中國首枚、全球第三枚低傾角軌道降水測量衛星,實現全球中低緯度降水三維探測。



風雲三號 E 星是全球唯一在晨昏時段觀測的民用極軌氣象衛星,填補全球晨昏軌道氣象監測的空白,也更能支援數值天氣預報 6 小時同化需求。該衛星於 2021 年 7 月 5 日發射,搭載 11 款酬載裝置,包括 3 款新研發的儀器。



風雲系列衛星由中國氣象局及中國國家遙感中心運作,包括極軌道衛星的風雲一號/三號系列,以及靜止衛星的風雲二號/四號系列。自 1988 年至今,已發射 9 枚極軌道衛星及 10 枚靜止衛星。



中國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於 2017 年 10 月 11 日表示,風雲四號 A 星能夠監測日本國內的火山噴發。目前運作中的風雲四號 A 星及 B 星均搭載「超光譜紅外探測儀」,可立體測定大氣垂直的氣溫分佈及水蒸氣量。四號 A 星的儀器曾因校正不足而出現數據質素問題,但四號 B 星已作改良。



商業衛星補充觀測能力

除政府運作的風雲衛星外,中國首次將 35 枚商業氣象小衛星納入氣象業務運作,補充風雲氣象衛星掩星數據的觀測能力。



這套綜合觀測體系為中國提供了全面的氣象監測能力,覆蓋地面、海洋、大氣及太空各層面。「十四五」氣象發展規劃各項任務已圓滿完成,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業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來源:中國政府網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Follow 我們 :



650k粉絲


155k訂閱


55k跟隨者


22k粉絲


6.8kPosts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unwire.hk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