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世紀以來,人類一直疑惑:宇宙浩瀚,為何我們從未發現外星智慧生命存在的確鑿證據?這個被稱為「費米悖論」的難題,近日有科學家提出一個新穎而平實的解釋——外星文明可能科技水平只比人類略高,且在探索宇宙一段時間後,因感到「無聊」而停止活動,使人類難以偵測到他們的存在。
「徹底平凡性」原則:外星科技未必超越人類太多
這項由美國 NASA 科學家 Robin Corbet 提出的研究,採用「徹底平凡性」原則,否定外星文明掌握超光速旅行等突破性物理技術的可能性。相反他假設銀河系中的文明數量有限,且科技成就僅略勝人類一籌。
Robin Corbet 比喻道:「就好比他們擁有的是 iPhone 42,而不是 iPhone 17。」他強調,這種設想更符合自然規律,無需極端假設,也較易解釋為何人類至今未能探測到外星文明的信號。
科技高原期與探索倦怠:或致「大沉默」
傳統對費米悖論的解釋多偏向科幻,如「外星文明已先進至難以偵測」或「地球是受保護的宇宙動物園」。然而 Robin Corbet 認為,若外星文明科技發展進入「高原期」,他們可能既無能力運行數百萬年的強力雷射信標,也無法實現星際高速旅行。更關鍵的是,他們或許在派遣機器探測器後,對回傳數據感到乏味,最終放棄進一步探索。
學界反應:新觀點有趣,但未必適用全宇宙
對此新假說,英國 Jodrell Bank Centre for Astrophysics 主任 Michael Garrett 表示欣賞,但也提出質疑。他認為將人類的「無聊」情緒投射到全宇宙智慧生命身上過於簡化,且科技高原期可能遠超人類現有層次。
Michael Garrett 傾向於更大膽的推測:外星文明可能已迅速發展至「後生物」階段,其存在形式完全超出人類認知範圍。他坦言:「大自然總在不經意間帶來驚喜,我們應保持開放態度。」
宇宙或許更平淡,接觸或令人失望
Robin Corbet 的論文尚未經過同儕審查,但他希望引發對「大沉默」的更務實討論。他認為,真相可能存在於一個「更平淡無奇、較不令人恐懼的宇宙」中,而與外星文明接觸的結果,「或許只會讓我們大失所望」。
隨著觀測技術進步,人類對外星生命的探索仍持續,但無論結果如何,這場宇宙尋蹤之旅,終將深化我們對自身位置的思考。
資料來源:technews.tw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Follow 我們 :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