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25年9月8日 星期一

WHO 正式將「遊戲障礙」列入國際疾病 與賭博成癮同級精神疾病

WHO 正式將「遊戲障礙」列入國際疾病    與賭博成癮同級精神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日發布最新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草案,正式將「遊戲障礙」列為精神疾病,與「賭博障礙」同歸為行為成癮障礙範疇。WHO作出這項 ...




世界衛生組織 WHO 近日發布最新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 草案,正式將「遊戲障礙」列為精神疾病,與「賭博障礙」同歸為行為成癮障礙範疇。WHO 作出這項界定與近年網絡遊戲快速發展及相關社會問題密切相關,智能手機在圖像、音效、硬件性能和運行速度大幅提升,充分滿足玩家對沉浸式體驗需求。

手機遊戲推動兒童成癮問題惡化

在技術進步背景下,兒童與青少年使用手機玩網絡遊戲的時長和頻率顯著增加,部分人開始呈現成癮行為特徵。香港家庭福利會研究顯示,約 11.8% 香港學童存在網絡遊戲成癮問題,男性比例是女性兩倍,超出合理範圍約 3 倍。另一項本地研究發現 12.6% 學生有網絡遊戲成癮傾向,最嚴重個案連續玩遊戲 60 小時。

ICD-11 界定遊戲障礙三大核心特徵

ICD-11 對「遊戲障礙」認定包括三個核心特徵:第一,對遊戲行為失去控制,表現為無法自主控制遊戲時間,甚至借助遊戲迴避或緩解負面情緒。第二,遊戲優先於其他日常活動,例如將遊戲置於學習、工作、社交甚至基本休息之上。第三,明知持續遊戲會帶來負面後果仍難以停止,且在無法遊戲時出現戒斷性情緒或生理不適,反應類似戒煙、戒酒症狀。患者需至少 12 個月持續或反覆出現這些徵狀,才可能被診斷為「遊戲障礙」。

研究證實遊戲成癮損害大腦發育

研究顯示網絡遊戲成癮在大腦和神經機制層面的表現,與賭博甚至吸毒成癮有相似之處。更多學者指出遊戲成癮在心理和行為層面已符合成癮的基本定義。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遊戲成癮可能影響青少年尚未完全成熟的腦神經網絡。人類大腦發育是持續至成年早期的漫長過程,通常到 18 歲以後才基本成熟。兒童和青少年正處於逐步建立社會規則認知、形成個人行為模式的關鍵階段,若在這階段長期接受類似毒品成癮的高強度持續刺激,很可能對大腦發育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香港學童精神健康狀況令人擔憂

本港研究發現,網絡遊戲成癮學童中高達 70.6% 表現出抑鬱情緒,精神健康狀況非常不理想,近 30% 情緒管理能力較差,面對困難時更容易選擇逃避問題。另有研究顯示 50 至 60% 學生表示有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的抑鬱、焦慮及壓力,65% 學生睡眠質素較低,27% 學生自覺睡眠不足,逾 10% 曾服用安眠藥助眠。



資料來源:cnBeta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Follow 我們 :



650k粉絲


155k訂閱


55k跟隨者


22k粉絲


6.8kPosts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unwire.hk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