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13 歲前用手機損心理健康 包括情緒控制困難等 專家促緊急制定政策措施應對

13 歲前用手機損心理健康 包括情緒控制困難等 專家促緊急制定政策措施應對
一項涵蓋全球逾10萬名參與者的大型研究發現,13歲前擁有智能手機與成年初期心理健康較弱及整體福祉較低存在關聯。研究人員呼籲各國政府採取緊急行動,制定四 ...




一項涵蓋全球逾 10 萬名參與者的大型研究發現,13 歲前擁有智能手機與成年初期心理健康較弱及整體福祉較低存在關聯。研究人員呼籲各國政府採取緊急行動,制定四項關鍵政策措施保護青少年心理健康。



研究刊登於同行評議期刊《人類發展與能力期刊》,報告顯示 18 至 24 歲人士若在 12 歲或以前首次擁有智能手機,更容易出現自殺念頭、攻擊性增強、現實感脫離、情緒控制困難及自我價值感降低等問題。



研究進一步指出,這些負面後果與早期接觸社交媒體密切相關,亦增加網絡欺凌、睡眠質素差及家庭關係緊張等風險。負責全球最大心理健康數據庫 Global Mind Project 的 Sapien Labs 研究團隊,利用心理健康商數(MHQ)評估工具分析參與者的社交、情緒、認知和身體健康狀況。



首席研究員神經科學家 Tara Thiagarajan 博士表示:「我們的數據顯示,早期擁有智能手機以及隨之而來的社交媒體接觸,與成年初期心理健康和福祉出現重大轉變存在關聯。這些關聯透過多個因素產生,包括社交媒體接觸、網絡欺凌、睡眠中斷和家庭關係惡化,導致成年後出現的症狀並非傳統的抑鬱和焦慮症狀。」



研究結果顯示,早期擁有智能手機最強烈關聯的症狀包括自殺念頭、攻擊性增加、現實感脫離甚至幻覺。13 歲前首次擁有智能手機的年輕成人持續顯示較低的 MHQ 分數,分數隨首次擁有年齡越小而進一步下降。例如,13 歲獲得手機者平均得分 30 分,5 歲已擁有者僅得 1 分。



被歸類為痛苦或掙扎狀態(定義為有五種或以上嚴重症狀)的比例,女性增加 9.5%,男性增加 7%。這種模式在各地區、文化和語言中一致出現,顯示存在關鍵的發展脆弱期。



進一步分析顯示,早期接觸社交媒體解釋了童年早期擁有智能手機與後期心理健康關聯的約 40%,家庭關係惡化(13%)、網絡欺凌(10%)和睡眠中斷(12%)亦扮演重要角色。



目前各國對限制學校手機使用的方法差異很大。近年來,法國、荷蘭、意大利和紐西蘭已在教育環境中實施手機禁令或限制。雖然成效證據有限,荷蘭政府研究報告學生專注力有所改善。



Tara Thiagarajan 博士強調:「基於這些發現,以及全球首次擁有智能手機的年齡現已遠低於 13 歲,我們促請政策制定者採取預防性方法,類似對酒精和煙草的規管,限制 13 歲以下兒童接觸智能手機、強制推行數碼素養教育,並執行企業問責制。」



研究團隊建議政策制定者處理四個關鍵範疇:

  1. 強制數碼素養教育:引入專注於數碼素養和心理健康的強制教育計劃
  2. 加強年齡驗證:改善未成年人社交媒體使用的檢測,對不合規的科技公司實施嚴重處分
  3. 限制社交媒體平台:限制接觸社交媒體平台
  4. 分級限制措施:根據年齡建立智能手機使用的分級限制


雖然目前證據尚未證明早期擁有智能手機與後期心理健康和福祉之間的直接因果關係,研究作者認為潛在傷害的規模太大,不容忽視,足以證明採取預防性回應的合理性。



Tara Thiagarajan 博士總結:「我們的證據顯示,童年擁有智能手機作為進入 AI 驅動數碼環境的早期門戶,正在深刻削弱成年期的心理健康和福祉,對個人能動性和社會繁榮產生深遠後果。雖然需要更多研究來解開因果機制,但面對這些人口層面的發現,等待無可辯駁的證據可能會錯過及時預防行動的時機。」



資料來源:ABC News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Follow 我們 :



650k粉絲


155k訂閱


55k跟隨者


22k粉絲


6.8kPosts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unwire.hk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