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

食塑膠生物產生納米塑膠災難更大 專家:中國鄱陽湖每天產生 13.3 兆塑膠顆粒

塑膠是非常難降解的物質,最近有科學研究顯示,上至珠穆朗瑪峰山頂,下至馬里亞納海溝,甚至人類的血液和心臟,以及未出生的嬰兒胎盤裏都有微塑膠的身影。科學家 ...






塑膠是非常難降解的物質,最近有科學研究顯示,上至珠穆朗瑪峰山頂,下至馬里亞納海溝,甚至人類的血液和心臟,以及未出生的嬰兒胎盤裏都有微塑膠的身影。科學家發現,在海洋和淡水中一種名叫「輪蟲」的浮游動物能夠攝取及分解微塑膠,但「輪蟲」非但無法解決塑膠對水生生物造成的威脅,反而它們會將本來已經非常細小的塑膠分裂成數千粒更小、影響更深遠的納米塑膠。



▲圖片來源:國家地理雜誌



輪蟲(Rotifer)在拉丁語的意思是「承載輪子的人」,因其嘴周圍有旋轉的纖毛輪而得名。一隻輪蟲每天可以產生 348,000 至 366,000 顆小於 1 微米(micrometer,1 米的一百萬分之一)的納米塑膠顆粒。輪蟲非常細小、無處不在且數量繁多,曾經有科學家在 1 公升水中發現逾 2 萬隻輪蟲。麻省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研究小組計算出,中國最大的湖泊鄱陽湖裏面的輪蟲每天最高可產生 13.3 兆粒塑膠顆粒,以往科學界以為輪蟲是去除水中微塑膠的解決方案,但最近《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發布的一則研究認為,輪蟲有機會令微塑膠問題加劇惡化。



科學家指,輪蟲是將微塑膠誤認為藻類吃下肚。研究顯示,輪蟲是世界各地常見的微型浮游生物。它們有專門咀嚼裝置,能將微塑膠咀嚼成潛在更危險的納米塑膠,產生的顆粒厚度約為人類頭髮的 1/70。每隻輪蟲每天可產生 348,000 至 366,000 粒小於 1 微米的納米塑膠。而研究顯示,這種納米塑膠對生物來說可能比微塑膠更危險,因為納米塑膠更容易傳播,而且其更具反應性。



▲輪蟲擁有強大的咀嚼機制(黃色),每天可以磨碎超過 300,000 粒納米塑膠顆粒

圖片來源:Mass Live



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呼籲全球需要加強對「納米塑膠瘟疫」的關注,表示:「納米塑膠不僅對各種生物具有潛在毒性,而且還可以作為環境中其他污染物的載體。此外,在破碎過程中和破碎後,塑膠會釋放更多化學添加劑。」

 
圖片來源:Grove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Phys.orgMass LiveTech News

最新影片

====

unwire learn 推出:

獨門 AI 用法助你工作及創業課程最後早鳥優惠<按此報名>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unwire.hk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