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22年9月28日 星期三

上課時尿褲子!5年級「女兒怕被同學嘲笑」不想去學校 隨後「媽媽處理方法」連老師都甘拜下風

上課時尿褲子!5年級「女兒怕被同學嘲笑」不想去學校 隨後「媽媽處理方法」連老師都甘拜下風真正能讓一個孩子變好的,從來都不是打擊、諷刺和嘲笑。而是父母不 ...




上課時尿褲子!5年級「女兒怕被同學嘲笑」不想去學校 隨後「媽媽處理方法」連老師都甘拜下風

真正能讓一個孩子變好的,從來都不是打擊、諷刺和嘲笑。

而是父母不用異樣的眼光看待孩子,不給他貼上負面的標籤,這樣,孩子才能在愛和包容中獲得改變的力量。

前段時間,一位朋友向我求助:

周末,朋友帶著8歲的女兒去商場的遊樂園玩。

女兒高興極了,興奮地嘗試著各種設施,朋友則坐在外面玩手機。

直到兩個小時后,一名商場的工作人員將女兒帶到了朋友面前,告訴她,女兒剛才尿濕了蹦床,需要支付清潔費用。

原來,女兒為了能多玩會兒,就一直憋著沒去上廁所,結果不小心尿到了蹦床上。

看著眼前狼狽的女兒,一向好強的朋友又羞又氣,反手給了女兒一記巴掌:

「多大的人了,還尿褲子,丟不丟臉啊?」

在大庭廣眾之下尿了褲子,女兒本就已經羞得滿臉通紅,現在又被媽媽打了巴掌,女兒的淚水瞬間決堤了。

之後的幾天里,原本活潑、愛笑的女兒一下子變得沉默、敏感起來。

甚至好幾次,女兒都是哭著從夢中醒來,一邊流淚,一邊道歉:「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敢尿褲子了......」

女兒眼中的淚水和恐懼深深刺痛了朋友,她問我:

「你說我是不是做錯了?

可這麼大的姑娘還尿褲子,當媽的總不能放任不管吧?」

聽了朋友的困惑,我沒有直接回答她,而是給她講了兩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作家尹建莉講的。

一個5歲的小女孩,有一天不小心尿床了。

父母很生氣,訓斥她:

「你都5歲了,怎麼還尿床?」

隨後,媽媽就抱著被褥出去晾曬,嘴裡還不住地抱怨:

「這麼大的孩子了還尿床,曬到外面讓別人看到,真是丟人。」

因為住的是大院平房,周圍的鄰居都看見了潮濕的被褥,也得知了女孩尿床的事情。

媽媽的舉動讓女孩焦慮不已。

到了晚上,她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擔心自己會再次尿床。

可怕的是,第二天一早,女孩發現自己果真又尿床了。

爸爸憤怒極了,警告她:

「事不過三,如果再有第三次,就對你不客氣。」

可沒想到,女孩還是沒能控制住自己,再一次尿床了。

為此,父母懲罰她晚上不許吃飯,也不讓她喝水,這一回,女孩總算沒有再尿床。

但從此以後,女孩還是會隔三差五地尿床。

濕漉漉的被褥、散不去的味道、鄰居的指指點點,還有父母嚴厲的責罵......

這些都成了女孩童年回憶中醒不來的噩夢。

後來,父母也漸漸意識到打罵沒用,開始帶女兒看醫生。

可無論是中藥西藥,對女孩而言都不起作用。

高考後,女孩的考得不錯,分數足以上外地的名牌大學。

但因為害怕被人知道了自己的尿床的毛病,女孩最終還是去了當地的一所大學,平時就住在家裡。

長大后,女孩談過兩次戀愛,但都因為對方發現了自己尿床的事,黯然分手。

這時候,她才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意識到:

自己尿床的根源,或許正是由於父母早年的羞辱和責罵。

有一回,女孩割腕自殺,被人救回來后,多年積壓的委屈徹底爆發了,她以絕食相逼,要父母向自己的認錯。

可沒想到,這次劇烈的衝突過後,女孩尿床的毛病竟然不治而愈。

但這時,她已經年近40了。

年邁的父母或許怎麼都想不到,原本只是想幫女兒糾正一個壞毛病。

可結果,自己的打擊和否定卻讓女兒錯過了好大學,患上了重度抑鬱,孤獨未婚,蹉跎了數不清的青春歲月。

第二個故事,來源於某廣播電視台主持人陸煥之的一檔節目。

在節目中,陸煥之講述了一個真實發生過的故事:

一個五年級的女生妞妞,因為語文老師檢查背誦拖堂沒來得及上廁所。

緊接著,班主任又進來了,這個班主任特別嚴肅,妞妞不敢跟老師說,只能自己憋著,結果不小心尿褲子了。

後排的同學發現凳子底下濕了,舉手告訴了老師。

隨後,全班同學都知道了。

班主任打電話給妞妞的媽媽,讓她把孩子領回家。

妞妞聽到媽媽的聲音后,第一句話就是:「媽媽,明天我不想上學了。」

媽媽接到妞妞后,一句話也沒有說。

她先讓妞妞洗了個熱水澡,再給女兒換上新的衣服。隨後,將女兒一把抱進懷裡,撫摸著女兒的頭,輕聲地說:

「都過去了,你現在是安全的。如果你明天不想上學,那我們就不去。」

妞妞本以為會被媽媽埋怨一通,沒想到卻得到了如此溫柔的安慰。

於是,妞妞擦乾眼淚,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媽媽。

媽媽聽完后,也跟妞妞分享了自己生產後,逛超市時不小心尿到褲子里的經歷,並告訴妞妞,自己完全能夠理解她現在的心情。

接著,媽媽又打電話給班主任。

電話里,媽媽沒有責怪任何人,只是把孩子怕被同學笑話不敢上學的事告訴了班主任,詢問班主任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

班主任向媽媽承諾道:

「妞妞媽媽你放心,明天不會有任何事情,讓妞妞放心來上學就行了。」

掛斷電話后,媽媽將老師的話轉達給妞妞,同時也告訴她:

「明天你還是可以選擇不上學,可是後天、大後天呢?

你逃避得越久,這件事給你造成的心理影響就會越大,只有你直面它,這件事才會很快過去。」

第二天,妞妞硬著頭皮去了學校。

到了放學時,妞妞變得很開心,因為今天同學們誰都沒有去提那件事。

這次小小的風波,就這樣在媽媽溫柔、耐心的安撫下,很快平息了下來。

對妞妞而言,尿褲子事件不過是學生時代的一個小插曲。

但同時,她也懂得了:

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問題和挫折。

好在無論如何,媽媽都會愛我,都會和我站在一起。

同樣的問題,因為父母截然不同的處理方式,孩子便走向上相反的道路:

有的孩子,在日復一日的抱怨和指責、羞辱和打擊中,被貼上了「尿床精」、「不懂事」的標籤。

並因為長久的心理暗示,變得越來越糟糕、越來越自卑。

而有的孩子,卻因為父母的接納和理解,在愛和包容中不斷調整自己心態,學著相信自己、戰勝自己,最終變得更加明媚。

這在心理學上,就叫做「鏡映效應」

即,孩子會把父母的語言或是行為態度,像鏡子一樣映射在自己腦海中,並跟著做出相似的反應,朝著父母眼中的自己狂奔而去。

很多時候,父母的貶低和侮辱,就像是一種詛咒。

讓孩子發自內心地認為自己問題重重、沒有價值,最終,真的向著「壞」與「糟糕」的一面前進。

相反,如果父母能夠經常肯定、理解孩子,一遍遍告訴孩子「你行」、「沒問題」、「你會越來越好」,那麼孩子就會在祝福聲中變成父母期待的樣子。

記得之前曾看過一則新聞:

一個名叫李麟青的腦癱患者,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蘇州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博士學位。

他是該院成立以來,第一個獲得博士學位的殘障人士。

或許有人好奇,一個腦癱患兒,是如何一步步走入高級學府,又是如何取得博士學位的呢?

其實,答案就寫在李麟青的媽媽張沁身上。

雖然兒子1歲起就被確診為腦癱。

但是在媽媽看來,兒子跟正常的孩子沒有什麼不一樣,他也應該有精彩、完整的人生。

所以,媽媽一遍遍告訴李麟青:你就是正常人,你不拿殘疾當借口,它就不會阻擋你想做的一切。

在媽媽的肯定和鼓勵下,只有三根手指能自由活動的李麟青每天不停地練字、做題。

一有時間,就投身於閱讀的海洋中。

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李麟青花了整整15年。

但好在,如今,他不僅取得了博士學位,還成立了自己的科研團隊,將用他學到的知識幫助更多殘障人士自由地出行和生活。

有的孩子生來殘缺,但有了父母的支持和肯定,他們照樣能用自信和樂觀塑造傳奇般的人生。

這,就是祝福的力量。

特蕾莎修女曾說:「我們以為貧窮就是飢餓、衣不蔽體和沒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貧窮卻是不被需要、沒有愛和不被信任。」

對一個孩子而言,最深的恐懼,不是犯錯,不是當眾難堪,更不是生而苦難。

而是當自己犯錯、難堪,生來就與他人不同時,自己身邊始終充斥著來自父母的打擊、諷刺和不屑一顧。

這些負面的評價,不僅不會讓孩子變好。

反而會讓孩子在自暴自棄中,變成父母最嫌棄的模樣。

所以,不如把「你真笨」換成「再努力一點」;

把「真讓我丟臉」換成「媽媽也有類似的經歷,能夠理解你的心情」;

把「你跟正常的孩子不一樣」換成「你沒有問題,總有一天會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這樣,我們的孩子自然會在祝福中,走出人生的每一次低谷,一步步走向更加開闊的明天。



文章來源:今日頭條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www.buzzhand.com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