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開會、道歉、要求加薪,都只跟一件事情有關,就是你會不會說話,你有沒有能力去想像,聽你講話的人是什麼心情…在螢光幕前亦莊亦諧地玩著語言節奏,蔡康永的魅力何以如此誘人?他親身示範了說好故事,就是為自己編寫更美好的人生劇本。
從文藝青年跨足藝能界,蔡康永左手玩藝文,右手搞娛樂。以前他主持《真情指數》、《今天不讀書》,總能將受訪人的內心世界牽引出來,或將嚴肅知識談得有趣;這幾年《康熙來了》中,他犀利直率、諧而不謔的風格更蔚為風潮。
蔡康永的人氣,從他為新書《蔡康永的說話之道》宣傳所辦的校園演說可見一斑。幾個小時前就有人排隊,為了讓人潮進場,演講足足延遲了半小時以上,連講台上也席地而坐、擠滿了「搖滾區」的聽眾。
這些學生,都渴望學習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學說話就是學做人
為何要談「說話」?蔡康永開宗明義點出:「貴人不一定能改變人生,外表不一定會決定魅力,但生活種種:報告、開會、道歉、要求加薪、演講、傾聽訴苦,都只跟一件事情有關,就是你會不會說話,你有沒有能力去想像,聽你講話的人是什麼心情,想聽到什麼。」
蔡康永強調,說話不只是「術」。從小在人情世故複雜的大家庭成長,他覺得,「透過研究說話,你會比較根本的搞清楚自己跟別人的關係,搞清楚自己跟別人在想什麼,還有,最重要的,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用一句話來歸納,就是:You are what you say(你怎麼說話,決定你是誰)。
他的理論是:說話形塑自我。說話謹慎,或注重說話品味,才能因此成為謹慎或有品味的人;嘴上愛抱怨,久而久之也將愈來愈像「怨女」。說話既然決定你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與命運,當然要在乎。連帶地,他詮釋「說話之道」時,也從人性出發。
以《康熙來了》為例,「大家一定覺得《康熙來了》是挖人隱私的節目,希望來賓說愈多愈好。錯!其實我最常做的事,是在保護、阻止某些人說得太多。」有時來賓在現場失控「爆料」,蔡康永就會帶著小S設法把話題引開。
難怪小S在他新書推薦序中說:「做自己跟沒禮貌常常是一線之間,」形容蔡康永:「跟他聊天絕對不會被刺傷,還會被附加的一兩句小誇獎逗得心花怒放,又感覺真誠不滑頭。」
的確,蔡氏風格就是慧黠、世故、貼心,但不尖酸刻薄。
所謂「會說話」,是不是常要昧著良心,說些虛偽的話?蔡康永露出促狹的眼神,「是虛偽一點好,但說不上昧著良心吧!」
生活中,面對諸如「我最近是不是胖了?」、「我新剪的髮型如何?」這類問題,大可毫不猶豫的回答:「不會呀!」、「好看極了!」多稱讚別人讓聽者開心,並無損於「良知」。
故事永遠比道理吸引人
除了不傷人,要把說話變成自己的特色,進階版還得做到學會「說故事」。
蔡康永認為,很少人會被道理說服,都是被故事吸引:「我想這跟人類原始的生存之道有關,原始人也是靠著故事的講述來傳播生存之道。」
一個好故事,會讓聽者忍不住問:「後來呢?」要不就是:「怎麼會這樣?」要練習這種「懸疑式」說話,可沒事多找朋友練習,例如在每個段落稍作停頓,若對方一直問:「後來呢?」那表示成功了;若對方不斷分心,就該換個方式說故事了!
人生無處非故事,他進一步形容,「當你說『我希望中一億樂透』時,心中同時也在編造中樂透後要如何使用這些錢;當你跟一個女生求婚,也不可能說『嫁給我吧!』然後就沒下文了,你會進一步去描繪『我們以後會有幾個小孩』、『我會買一棟豪宅給妳』.....之類的故事,故事說得愈好,成功機率愈高。」
推到極致,蔡康永說,人生就是對自己講的故事,學會說故事,就是為自己編造更美好的人生劇本,「說話之道」如同另一張臉,怎能小覷!
「把別人放在心上」的溝通法
蔡康永強調,說話之道,是把對方放在心上,因為「靠語言確認了彼此的存在,此刻語言最美。」你可以嘗試這些方法:
1. 懂得認輸。遇到別人意見與你相左,可語帶保留,迂迴提醒,甚至認輸無妨,把無謂的勝利讓給對方,人緣留給自己。
2. 不要一直說「我」。多說「你」或「他」,才能不斷把話題丟給對方,讓對方暢所欲言,成為一個超級上道的人。
3. 把對方看在眼裡。但不是像「驗屍」那樣緊盯著看,而是三不五時、帶著情感「望著」對方,讓彼此的電流傳遞;然後帶一點「觀察」,留心對方的舉止與需求,讓他感覺時時「被重視」。這點,約會時格外受用!
4. 不想交淺言深的話,應該避開某些地雷。像財務、感情,或政治、宗教這類對方可能有強硬立場的話題,容易起爭執。
5. 讚賞。觀察對方最渴望被肯定的部份。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