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醫者仁心」,醫生不僅僅是一份職業,它也牽涉到了別人的性命。在行醫的過程中,要如何保持自心堅定的信念,不隨波逐流,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擁有「台灣史懷哲」之稱的黃勝雄醫師正是這樣的代表,他的精神也永遠值得我們崇敬。
▼黃勝雄醫師是享譽美國的腦神經外科權威,曾入選美國雷根總統的醫療小組,更被醫界尊稱為「醫生的醫生」(Doctor’s doctor)。在美國擁有年薪百萬美元的他,卻在壯年時期選擇回歸台灣,契機竟然只是一句話…
1938年,黃勝雄醫師出生於南投縣的草屯鎮,他本來是師大物理系的學生,當年有不少學生想跟隨諾貝爾得主李政道和楊振寧的腳步,成為傑出的物理學家。但黃勝雄仔細考慮後,認為如果繼續鑽研物理學,未來可能就得待在研究室,與人互動不高。大三那年他因病住院,碰巧讀了《史懷哲自傳》,深受感動,果斷決定重考,轉念醫科,以行醫為終生志業。
黃勝雄當年考進了北醫,儘管北醫創校不久,設備簡陋,仍然沒有減損黃勝雄的學習動機。他畢業前到了臺北馬偕醫院當實習醫師,當時為了學習更多知識,黃勝雄便已經決定未來要到國外繼續專科訓練。但父母堅持要他先結婚再出國,他順從父母的意願,先當了住院醫師,完成終身大事,才申請獎學金赴美深造。
黃勝雄在美國一待就是25年,他曾以30多歲的年輕醫師身分進入美國外科學會擔任院士,原因是他某次偶然幫助了一位美國外科學會院士醫師進行緊急的外科手術,後來這位院士醫師非常感激他,也認同他的好醫術,便提名黃勝雄當院士。
▼在美國發展的期間,黃勝雄醫師都十分恰巧有「貴人」的幫助,但這一切都跟他廣結善緣,並把每件事都盡心盡力做好有關。他因為幫一位報社的女主編治好顏面神經麻痺的問題,因此被寫了報導,盛明遠揚;他值得信任的精神與醫術也讓醫師、護士紛紛找他開刀,才因此有了「醫生的醫生」的封號。
黃勝雄醫師入選雷根總統的醫療團隊也是因為類似的契機,當時某位顧問團的團員母親正好是黃勝雄的病人,對他的醫術讚嘆有加,因此舉薦黃勝雄入選。當時雷根上任僅69天即遭遇槍擊受傷,幸好在黃勝雄的治療下並無大礙。
▼在美國醫界,黃勝雄享有盛名跟高薪,但他坦承「史懷哲的精神始終沒有離開過我的心」。他每年都會到不同的國家擔任醫療志工,也曾拜訪過德蕾莎修女,「這一面之緣讓我非常感動,我告訴自己,事業成功並不夠,還要有人性的付出與關懷,否則就是沒有『靈魂』的人。」
在前往花蓮門諾醫院當一個月志工時,門諾醫院前院長薄柔纜(Dr. Brown)的一句感嘆改變了黃勝雄的下半生,這位在台灣奉獻40年之久的美籍醫師說︰「台灣醫師到美國很近,到花蓮卻很遠。」這句話讓黃勝雄深感慚愧,因此決定放棄美國高薪,回到台灣服務。
▼黃勝雄回來擔任了門諾醫院的新院長,他說:「我是回來台灣買靈魂的人,我不願意只在美國享受肉體的滿足,我要做一個有情有義的台灣人!」太太劉壽賀也緊跟隨他的步伐,擔任不支薪的門諾醫院志工會會長,夫妻兩人同為門諾貢獻心力。
當時正面臨門諾醫院的發展、轉型之際,許多外科醫生紛紛告老還鄉。黃勝雄雖為身為院長,卻不只要忙於醫院的行政管理事務,也要開刀、看急診,還要值班,55歲的他很多次半夜為頭部外傷或中風病患手術到天亮,立刻又忙碌處理公務。
▼儘管公務繁忙,黃勝雄看病人時可一點也不馬乎,平均每個病人要花上三十分鐘,總是仔細瞧了又瞧,就怕遺漏什麼。他擔心病人不清楚病情會焦慮,寧可多做一點、累一點、多解釋一點,也要設身處地為人著想。
在捨棄了美國的高薪後,黃勝雄回台灣不但沒有嫌棄減薪,還特地捐出半薪給醫院及基金會,到各地上課、演講的鐘點費也全都回饋給學校,因為他認為「要培養醫學生不容易」,希望自己能盡棉薄之力,鼓勵更多學子,讓他們未來能夠幫助社會。
▼在門諾醫院服務22年後,黃勝雄的看診人次超過4萬,執行的腦部手術更超過1500例。高齡77歲的他感性退休,坦言行醫生涯醫治過數十萬病人,最開心的就是與許多病人成為終身朋友。回台灣奉獻這麼多年後,他已了無遺憾。餘下的人生要奉獻給家庭,享受天倫之樂。
在許多人的一生中,往往花費了大半的時間在進行物質追求,然而回首自己的人生,卻會發現除了物質享受外,什麼也沒留下。如果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可以像黃勝雄醫師一樣少一點自私,多一點服務精神,世界肯定會更美好吧!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