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大學圖書館 10 月 9 日舉辦公開「Copy that Floppy」工作坊,讓公眾帶同舊軟碟到場嘗試讀取數據。這次活動標誌著「Future Nostalgia」計劃正式啟動,這個為期一年的項目專注於搶救儲存在過時磁性媒體上的數據,避免資料因時間流逝及氧化層衰減而永久消失。
館藏包含霍金珍貴檔案
劍橋大學圖書館館藏超過 150 隻軟碟,當中包括霍金檔案、早期研究草稿、個人檔案,以及為已停產電腦編寫的軟件。館方在 2021 年以 420 萬英鎊(約港幣 4,116 萬元)收購霍金辦公室及檔案後,發現 113 箱物品中含有大量軟碟,這些軟碟記錄了霍金早年使用個人電腦的情況,可能藏有未曾公開的研究或生活細節。
磁性衰減迫在眉睫
搶救工作的主要挑戰在於磁性塗層會隨時間衰減,即使軟碟外觀完好,可讀取軟碟的磁碟機已愈來愈罕見。磁場、高溫及濕度會加速磁性衰減過程,物理損壞如刮痕或彎曲也會令軟碟無法讀取。現代系統亦已不再支援軟碟格式,令數據存取變得更加困難。
專業裝置捕捉磁通訊號
劍橋大學圖書館數碼保存團隊不會使用一般網上購買的 USB 軟碟機,而是採用 KryoFlux 及開源硬件 Greaseweazle 等專業介面,直接捕捉原始磁通訊號。這種磁通級成像過程能讀取磁極變化,即編碼數據的微小極性變化,然後在軟件中重建檔案結構。這技術讓檔案管理員能夠復原非 PC 格式,並識別原本無法讀取的弱訊號或損壞扇區。
建立可重複工作流程
Future Nostalgia 計劃期望能記錄及制定軟碟復原的最佳作業方法,涵蓋清潔、處理方法以至成像工作流程。計劃亦引入復古電腦社群的專業知識,這些累積的經驗與技術往往是保存舊格式的唯一方法。即使成功提取數據,檔案管理員仍要面對破譯早已停用的檔案格式及專有文書處理器的挑戰,因此計劃亦致力建立可重複使用的透明工作流程,供其他機構在軟碟逐漸無法復原前採用。
全球關注數據保存危機
BBC早前報道劍橋大學的工作,並視之為全球搶救過時媒體數據的一環。報道追訪了多名訪客,他們帶來載有被遺忘的家庭檔案及數十年研究的軟碟,突顯大量個人及歷史資料現時仍儲存在只有極少數機器才能讀取的軟碟上。工作坊亦設有捐贈點,接收軟碟、磁碟機及相關裝置以支援保存工作。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Follow 我們 :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