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中國科學家連續多年無緣獎項。面對今年日本兩位教授分別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及化學獎,內地輿論出現兩極反應。其中一派聲音認為,沒拿獎不代表中國科學家或科研、教育出了問題,而是諾獎本身就是一個西方的獎項,充滿西方視角和偏見,中國不拿獎實屬正常。
中國專家、媒體質疑諾獎公正性 指帶意識形態色彩
醫療健康大 V 李鴻政在微博直言:「只要你光速向歐美跪下,諾貝爾獎會拿到手軟。」前新華社記者明金維則指出,雖然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具一定客觀性,但文學獎和和平獎長期帶有鮮明的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色彩,體現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意識形態偏好、政治傾向和外交立場。
通信行業觀察者項立剛表示,諾貝爾獎是歐洲人科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獎項,頒給歐美人很正常。他續稱:「人家的獎,人家自己發一發,偶爾給你一點甜頭,讓你跟著他走。」擁有 138 萬粉絲的自媒體「平原公子趙勝」更指出,不是說諾獎沒價值,「而是它對於世界第一大工業國沒有價值了」,並反問:「天下第一的高手,需要三無中介機構頒發一個『天下第一』的牌子嗎?」
研究指諾獎存在歐洲中心主義
學術界對諾貝爾獎的西方偏見早有批評。維基百科關於諾貝爾獎爭議的條目指出,批評者最常發現的問題就是政治偏見和歐洲中心主義。在科學獎項方面,獲獎者中女性佔比少於 15%,而且極少有歐美以外國家的人士獲獎。美國、英國和德國在諾貝爾獎得主數量上佔主導地位,三國共有 663 名得主,而中國僅有 8 名,印度則有 12 名。
印度學者 Dasgupta 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大多數獎項確實實至名歸,但並非沒有政治因素。許多國家的研究機構被忽視,包括印度。諾貝爾獎委員會確實不夠包容。」他也指出,諾貝爾獎可能加劇不平等,因為獎項會將更多資金導向已經獲獎的機構,以及隨之而來的認可。
《印度斯坦時報》專欄文章更直言,除了科學領域,諾貝爾獎充斥著外部考量,很少公正,而且高度以歐洲為中心。2025 年 1 月,一篇題為《2024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中的西方偏見》的分析文章指出,獲獎研究在討論殖民主義時迴避了暴力剝削的殘酷面貌,反映出歐洲中心主義偏見。
諾獎和平獎政治爭議最大
諾貝爾和平獎的政治色彩更為明顯。多篇研究文章指出,和平獎經常引起爭議,其中一個原因是許多得主都是當代極具爭議的政治人物。2025 年 10 月發表的分析文章《從榮譽到工具:政治如何劫持諾貝爾和平獎》直指,批評者指出委員會的選擇存在持續的西方或歐洲中心主義偏見,不成比例地將獎項頒給西方國家人士。
另一篇評論文章《諾貝爾和平獎:獎勵親西方意識形態的政治工具》更指出,基層領袖、反帝國主義運動和挑戰西方主導地位的活動人士經常被忽視。1973 年美國國務卿 Henry Kissinger 和北越代表黎德壽獲獎時,兩名委員會成員因投反對票而辭職,大多數媒體評論員認為這個決定極具爭議性。
中國科技實力提升 網民主張建立自信
面對諾獎爭議,部分內地輿論認為中國應建立自身的評價體系。《印度斯坦時報》一篇評論建議:「我們在印度太重視西方的認可。是時候設立自己的全球獎項,客觀地評判那些評判我們的人。」這觀點也在中國網民間引起共鳴。
也有觀點認為,諾獎具有滯後性,中國科學家獲獎只是時間問題。德國之聲中文網引述奧地利《標準報》評論指出,去年中國已發表 90 萬篇科學論文,超越美國,就科研水準而言正逐漸取代美國地位。評論續指,某項科研獲得突破幾十年後往往才能獲得諾貝爾獎,諾獎映射的是過去而非當下的科研狀態。
諾貝爾化學委員會首位華人女性評委鄒曉冬接受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訪問時也表示,按目前趨勢諾貝爾獎已離中國愈來愈近。她提醒,研究的初衷絕不應該是為了獲獎,中國科學家需把精力用在真正從零到一的創新上。
統計顯示,本世紀以來日本已出現 22 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得主,但中國學者上次獲獎仍停留在 2015 年,當年屠呦呦憑青蒿素研究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也是唯一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領域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資料來源:聯合早報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Follow 我們 :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