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天文台 AI 人工智能電腦模型「風烏」在本月初連場黑雨事件中展現卓越預測能力,提前一週成功預測雨帶發展。天文台科學主任在《天氣隨筆》文章中透露,「風烏」系統在約一週前已捕捉到東西走向雨帶將覆蓋廣東沿岸地區,其日降雨量預測與實際情況相近。
天文台在 8 月初連場黑雨後發表《2025 年 8 月初連場黑雨》文章,詳細解釋暴雨形成原因。文章指出,人工智能電腦模型「風烏」在約一週前已成功捕捉到這次降雨過程會有東西走向雨帶覆蓋廣東沿岸地區。
「風烏」系統預測雨量最高值與實際情況相近,雖然分佈未必完全準確,但已能為較早對強降雨作出預測提供重要基礎。這項預測表現顯示 AI 技術在天氣預報領域已取得顯著突破。
香港天文台早於 6 月 30 日已在「地球天氣」網頁新增「風烏」預報產品,包括未來 15 天地面風、氣溫、海平面氣壓及降雨預報,以及高空風、氣溫、相對濕度及位勢高度預報。
天文台持續引進並試驗運行多個人工智能天氣預測模型,包括「盤古」和「伏羲」等,為製作天氣預報及熱帶氣旋路徑預測提供參考資訊。
雖然「風烏」在今次暴雨預測中表現出色,天文台坦承 AI 預報模型仍有改善空間。在較早前 7 月 29 日黑雨事件中,天文台指出現時電腦預報模型及 AI 預報模型對掌握強對流天氣及大雨發生準確時間與地點仍有待改進。
臨近預報系統對預測「本地發展」暴雨在現今科技下仍有限制,需要在科研上投放更多資源及努力。預報員仍需根據實測天氣數據作出分析評估,結合即時觀測資料進行專業判斷。
天文台致力推動人工智能於天氣預報及警告服務應用,除自行研發預報系統外,亦與本地大學學者合作開發先進機器學習演算法。「小渦旋」暴雨臨近預報系統已發展一套深度學習模型,對改善未來 1 至 2 小時雨量臨近預報準確度有一定幫助。
天文台還將人工智能應用在航空氣象、衛星圖像分析及天氣照片自動判讀等創新服務,包括計算機場航班流量、辨認大氣重力波及估算能見度等功能。
香港在 8 月初 8 日內發出 4 次黑色暴雨警告信號,打破 1992 年建立暴雨警告系統以來歷史紀錄。截至 8 月初,今年已有 4 次黑雨及 13 次紅雨警告,遠超過往年份記錄。
來源:天文台
相關文章:
黑雨期間美國返港客機迫降台北 乘客被困機上 29 小時 食物短缺引不滿 網民收 Whatsapp: 黑雨要返工 老闆:其他同事都返到 事主籲 Z 世代要整頓職場 小米全新開源音聲 AI 模型 聲稱表現超越同類產品 4 倍 MiDashengLM-7B 冀推動智能生態發展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Follow 我們 :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