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下放三物!老一輩人直勸「放了進財不尋路」 致富關鍵「成事在人」把握經驗之談
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人們都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更加安定、富足的生活。人們在身上佩戴飾物,以及在房內擺放物品,想要通過這樣的方式,希望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好運。
自古以來,人們隨著「晝夜更替」的規律來調整自己的生活規律,於是便養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習性,這樣的觀念於百姓之中流傳千年,現如今人們依舊在遵守。
白天人們外出勞作,等到暮色降臨,便要回歸燈火可親的家庭,然後躺在舒適的床上一夜安眠,這樣次日才有足夠的精氣神,繼續去為生活打拚。人們常說「葯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覺補」,可見良好的睡眠對人身體健康的重要影響。
人生短短十幾載,而這其中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睡眠之中度過,所以這與「覺」緊密相關的物件也是至關重要的,老祖宗對此就曾有言「枕下放三物,進財不尋路」,這放於枕下的物件與財富有何關聯?這其中另有古人的深意。
第一物:書籍,調節高度
在古時候人們所用的枕頭和現如今有很大不同,那時候的人們偏愛硬一點的枕頭。因為在歷史的發展中,由於物質條件不足,起初人們用的是「石枕」,之後在商朝時期就流傳有玉石枕,經過很長時間的發展,人們才將硬邦邦的枕頭製作為棉枕。雖然這與社會的工藝技術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就其喜好來說,古人更偏愛硬枕頭。
這與古人的生活環境有關,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古人們並沒有可以降溫的工具,在夜晚因為悶熱而轉轉反側的時候,若是有冰涼的玉枕和瓷枕,便能夠舒緩這燥熱的感覺,為人們帶來絲絲冰涼。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就十分喜愛玉枕,曾在詩中寫道「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其次,古人不僅追求硬度,更追求高度,人們常說的「高枕無憂」便是由此得來的。在傳統的禮教中,人們覺得要時刻注意自身的言行,講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而睡覺亦是如此,有高度的枕頭能夠避免人們來回翻身,是更為得體的舉止。雖然起初會覺得不方便,但是習慣之後就難以更改。
但是身為普通的百姓,自然沒有錢財來置買又高又硬的枕頭,於是人們就會採用書籍來補足,漸漸這樣的做法就在民間流傳開來。
第二物:銅錢,吉祥寓意。
在枕頭下壓錢,這是流傳至今的習俗,現在人們在歡度春節時,家中的長輩就會將這壓歲錢放於孩子的枕邊,圖一個好彩頭。在千年前的華夏,千古一帝秦始皇建立了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之後為了統一貨幣,便按照「天圓地方」之說鑄成了銅錢,此後這小小的錢幣由於便利竟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末年。
在封建社會之中,尋常百姓以農耕為主,一整年面朝黃土背朝天,只為了能解決一家人的溫飽,所以這家中大多是沒有什麼大錢的,就算是一枚不起眼的銅錢也是十分珍貴的,於是人們便將其放於貼身的枕邊,希望家中能夠財源廣進,這是百姓們對於富足生活的一份期盼。
第三物:葫蘆,象徵仕途
葫蘆本是一種草本植物,廣泛地分佈於華夏地區,但是由於其圓潤的外形,人們便通過特殊的工藝將其木質化,以存留在家中當做擺件。說起這葫蘆,百姓們皆認為其具有吉祥的象徵,因為在某些地方的方言讀來,這葫蘆同「福祿」,這兩個字代表著幸福與仕途。
在春秋戰國時期,由齊國著名的政治家管仲所著的《管子》一書中曾寫道「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而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士」,意味著讀書考取功名,謀得仕途之路。在這樣的觀念之下,無數寒門學子苦讀十餘載,都是為了能夠皇榜高中。例如這被譽為晚清四大名臣的曾國藩,經歷了七次科考才中了進士。
然而一旦能在官府中謀得一官半職,就能夠享有朝廷的「俸祿」,這往後的生活也會更加安穩,一家老小不用再因為溫飽而發愁,這在古人的眼中是光耀門楣的好事。所以出於對家中孩子能夠成為學士的期盼,很多人便會在家中的明堂上擺放葫蘆。
小結
這古人所講究的枕邊三物,與古代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其中的緣由早已不甚了解,只留有這樣的習俗做法保留於民間。但是在當下,真正的發財之道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畢竟「成事在人」,只有立足於當下不斷地奮發,才有致富的可能,不然只是在空談罷了。
參考來源:今日頭條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