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點的明暗、迭合、分離,有幾個人搞得清?
搖腕有三個基本位置,這就是左中右。當你抓住筆管,實際上就是抓住了筆心中軸。當你搖腕,也就是調整筆心的方向和位置。手腕一動,必然會反映到線條上,留下它的痕跡,這就是節點。
1.明節點、暗節點
節點有很多種,我先講簡單的。明節點和暗節點。
1.1明節點
所謂明節點,就是一眼可以看得到的節點。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兩面換起筆,就會產生一個節點。順便說說,看節點最好就是畫出它的筋。看起來就比較清楚,如果線條肉多就不容易看。像王羲之這個「一」字,它的起筆就是兩面換。有一個明顯的節點。
如果是三面換起筆,那就表示你動了兩次手腕,那就有兩個節點。只要你理解這個道理,其他都可以類推。
1.2暗節點
如果是一根弧線,有沒有節點呢?
弧線表面上看起來很光潔,但要寫出這根線條,手腕同樣是左—右,只要你動作緩和一點,寫出來就是弧線。弧線同樣產生一個節點,只是表面上沒有痕跡。古代稱這種節點為「暗過」。
「暗過」這一名稱,最早在託名顏真卿的《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一文中出現。這是張旭和顏真卿的師生對話,張旭先問:「又曰:轉輕謂曲折,子知之乎?」(轉得輕,稱為曲折,這裡「曲折」意思是彎曲的折。)(於是顏真卿回答:)「曰:豈不謂鉤筆轉角,折鋒輕過,亦謂轉角為暗過之謂乎?」長史曰:「然。」
沒有痕跡的轉折,看不見明顯的節點,這就是暗過。正如清代汪澐《書法管見》說:「轉折一頓無跡,古人謂之暗過。」這裡要注意汪澐所說的「頓」,只是按下的意思,不是九用中的「頓筆」。所以這句話可以刪除「一頓」兩個字更好。「轉折無跡,古人謂之暗過」。
清代朱和羮《臨池心解》這樣說:「然便捷須精熟,轉折須暗過,方知折釵股之妙。」折釵股書法論著中經常提到,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古人所說的「折釵股」,就是形容圓轉。
古人盤發,就要用到簪和釵,簪是一股,就是一個腳;釵是兩股,兩個腳。頭髮要盤起來不散掉,就要插入幾根簪釵。你看日本浮世繪中,可以看到婦女頭上插了很多釵。比中國的釵大很多。可以想見,因為經常使用,釵的股腳會彎曲,從直線變成弧線。所以古人用折釵股來形容彎曲有力而沒有角。這裡的「折」就是彎曲。
明代李日華《竹懶書論》這樣說:「折釵股,釵股彎曲,無圭角而有勁氣,此於轉筆處得之。」轉彎有力,卻沒有角,這就是折釵股。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