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AI)歌手 Xania Monet 憑藉其柔滑的 R&B 單曲《How Was I Supposed to Know?》,成功登上美國 Billboard 電台排行榜第 30 位,不僅創下樂壇首個完全由 AI 驅動的藝術家入榜紀錄,更隨之獲得一份數百萬美元的唱片合約。這項技術突破在音樂產業投下震撼彈,迅速點燃了一場關於 AI 是否正在侵蝕、甚至取代人類創意靈魂的深刻辯論。
「AI + 真人」混合模式的勝利
Xania Monet 的成功並非完全來自機器。其幕後推手是來自密西西比州的詩人瓊斯(Telisha Jones),她負責詞曲創作,再透過 Suno AI 平台將其轉換為歌曲,最後加入真人錄音進行打磨。這種「AI + 真人」的混合創作模式,以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產出方式吸引了業界的目光。自 2025 年夏季推出首支單曲以來,Monet 已在多個 Billboard 排行榜上取得名次,其 Instagram 粉絲更已超過 14.6 萬人。
藝術家的憤怒:AI 貶低音樂靈魂
然而,這份唱片合約在音樂界引發了激烈反彈。許多藝術家認為,這代表了對人類情感與辛勞的貶低。爭議的核心在於,機器能否真正複製人類藝術家獨有的靈魂與真情實感。歌手 Emily Portman 指出,AI 生成的歌曲雖然「毫無瑕疵」,卻聽起來「空洞而完美」,缺乏真正人類創作才能產生的「人性迴響」。
- 葛萊美獎得主 SZA 怒批 AI「貶低我們的音樂」。
- R&B 歌手 Kehlani 質疑這筆交易不尊重音樂產業中人類藝術家所傾注的努力與情感。
- 搖滾樂團 Holding Absence 主唱 Lucas Woodland 更表示,他們發現模仿其音樂風格的「AI 克隆樂團」在 Spotify 上的收聽量甚至超越了他們,直言這是「令人心寒、也很侮辱人」的現象。
擁護者的反駁:「A-Pop」新流派
並非所有人都持反對意見。著名製作人 Timbaland 堅定支持 AI 音樂,他將此稱為「A-Pop」新流派,並認為 AI 是創作者的「擴大器」,能將以往需要數月的工作縮短至僅僅兩天。AI 音樂的品質也確實正快速迭代。巴西一項研究證實,在類似圖靈測試的盲測中,聽眾已經難以區分 AI 與人類創作的歌曲。
最大的障礙:版權與法律
儘管 AI 音樂在技術和市場上取得突破,但在法律層面卻面臨重大障礙。美國法院已於 2025 年 3 月裁決:純 AI 生成的作品無法獲得版權保護。與此同時,AI 平台正深陷版權侵權的泥沼。國際音樂出版商聯合會在 9 月指控 AI 企業進行「故意大規模版權侵犯」。Xania Monet 背後的 Suno AI 平台,目前正同時面臨來自獨立藝術家,以及環球(Universal)、Sony 和華納(Warner)三大唱片公司的版權訴訟。
音樂戰爭已然打響
為了消解業界的擔憂,Suno 已於 8 月任命音樂產業資深人士保羅·辛克萊(Paul Sinclair)為新設立的首席音樂官。儘管如此,這場關於「靈魂」與「演算法」的音樂戰爭已經全面打響。從 AI 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明確的標註機制,到深層的倫理邊界,整個音樂界正被迫重新思考其未來。
資料來源:鉅亨網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Follow 我們 :
|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