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華南農業大學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夜光多肉植物」,這種經特殊處理的多肉植物能吸收光線,並在黑暗中持續發光長達 2 小時。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學術期刊《Matter》,為可持續植物照明技術開創先河。
創新技術突破傳統限制
研究團隊透過向多肉植物注入蓄光螢光體顆粒,令植物在黑暗中發出明亮光線。這些螢光體顆粒大小約 7 微米,能有效擴散至植物組織內部。研究團隊表示,雖則技術上可將顆粒縮小至納米級別,但過小顆粒會導致發光強度不足,因此 7 微米成為確保充足亮度,同時便於組織滲透的最佳尺寸。
研究負責人劉樹婷表示:「顆粒在數秒內就能擴散,整片多肉植物葉子隨即發光,效果出乎意料」。相比以往只能產生微弱綠光的基因改造發光植物,此技術產生的光芒媲美夜燈亮度。
多彩發光效果 成本低廉
只要改變注入的螢光體顆粒種類,植物便可發出紅、藍、黃、綠等多種顏色的光線。研究團隊亦能令單一植物的不同部位發出不同顏色,創造出彩虹效果。
每株多肉植物的處理時間約 10 分鐘,除去人工成本,材料費用僅 10 元人民幣(約港幣 HK$10.8)。研究團隊曾嘗試在白菜等其他植物上進行相同實驗,惟僅多肉植物能達到理想的發光效果。
實用性能超越預期
植物的蓄光時間極短,只需以 LED 燈照射數分鐘,即可發光長達 2 小時。處理後 10 天內蓄光能力不會衰減,足見技術具持久性。其發光亮度足以充當夜燈使用,為室內外照明提供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應用前景廣闊
研究團隊計劃將此技術應用於行道樹及室內裝飾領域。劉樹婷表示:「試想像發光樹木取代路燈,仿如電影《阿凡達》中,發光植物照亮整個生態系統的場景」。
目前團隊正進行長期安全性測試,一旦證實安全,將率先推出裝飾用及小型太陽能充電夜燈產品。若要更廣泛應用,則需提升發光亮度及延長發光時間。
此技術相比傳統基因改造方法,成本更低、製作時間更短,有望為生物發光技術的商業化開闢新路徑。
資料來源:EUREKAlert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Follow 我們 :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