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25年7月14日 星期一

好奇號揭示火星 35 億年嚴寒史 短暫綠洲難孕育生命

好奇號揭示火星 35 億年嚴寒史 短暫綠洲難孕育生命
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基於好奇號火星車的新發現,建構了首個結合火星地形變化的長期氣候模型。研究顯示在過去35億年間,火星表面大部分時間都極度乾燥寒冷,只有 ...




芝加哥大學的科學家基於好奇號火星車的新發現,建構了首個結合火星地形變化的長期氣候模型。研究顯示在過去 35 億年間,火星表面大部分時間都極度乾燥寒冷,只有短暫的「綠洲」期間出現液態水。這項發現對火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帶來更悲觀的預測。

好奇號發現改寫火星歷史

好奇號火星車在攀登夏普山(Mount Sharp)過程中,發現了碳酸鹽岩石樣本。這些岩石顯示火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曾被封存在沉積岩中,類似地球石灰岩的形成過程。這種碳循環過程會將溫室氣體從大氣中移除,導致火星逐漸變冷。

卡爾加里大學的 Benjamin Tutolo 率先分析了這些數據,而芝加哥大學的 Edwin Kite 教授則基於這些發現,建構了史上首個結合火星地形演化的長期氣候模型。

「鹽類時代」的嚴酷環境

模型模擬了 35 億年前開始的「鹽類時代」。在此之前,火星曾經溫暖濕潤,擁有如裏海般大小的海洋和河流網絡。但這個濕潤期維持時間很短,不足以造成深度風化侵蝕。

進入鹽類時代後,大範圍的雪融創造了巨大鹽灘,逐漸堆積成厚重沉積層。火星表面變得極度乾燥,長期處於接近現今的嚴寒狀態。

短暫綠洲無法孕育生命

儘管火星在漫長乾燥期中偶爾出現液態水「綠洲」,但這些適居環境極為短暫,僅維持約 10 萬年。Kite 認為這樣嚴酷的條件足以消滅任何表面生命。

「你可以將地球海洋的一杯水倒入火星的短暫湖泊中,其中一些微生物確實能夠存活。但問題是生命能否在古代火星上起源,以及在溫暖濕潤期起源的生命能否在這些綠洲中持續存在。」Kite 表示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未來研究方向與局限

模型最大限制是主要基於好奇號在夏普山的單一地點數據。如果夏普山的碳酸鹽含量異常豐富,可能無法代表整個火星。此外,模型無法解釋鹽類時代之前火星為何溫暖,仍需尋找非二氧化碳的升溫機制。

Kite 認為火星生命存在機會仍然微乎其微,但並非完全為零。地下水可能是微生物度過乾燥期的唯一避難所,在短暫適居期間浮上表面生存。好奇號最近發現的長鏈烷烴分子,在地球通常由生命產生,為未來樣本返回任務提供了研究方向。

來源:Ars Technica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Follow 我們 :



650k粉絲


155k訂閱


55k跟隨者


22k粉絲


6.8kPosts

本文作轉載及備份之用 來源 source: http://unwire.hk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