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呢頁CODE去手機

2020年2月3日 星期一

成婚五天就出走!5年僅回一封信,26年後歸家 他向髮妻深鞠一躬 _-,

成婚五天就出走!5年僅回一封信,26年後歸家他向髮妻深鞠一躬中國封建古代的女子,是沒有權力為自己謀幸福的,她們的婚姻都是遁著媒妁之言以及父母之命,這條 ...




成婚五天就出走!5年僅回一封信,26年後歸家 他向髮妻深鞠一躬

中國封建古代的女子,是沒有權力為自己謀幸福的,她們的婚姻都是遁著媒妁之言以及父母之命,這條老路一直走到黑的。但是,當歷史的車輪馳入了19世紀之後,隨著新西方觀念的湧入,那些為愛情所困的青年男女,才擁有了追求幸福的權力。只是,這為許多思想先進的人打開了幸福之門,卻給另一部分困頓於家庭的小腳婦人們,帶來了「水深火熱」的煎熬。



提到張瓊華,很多人心裡可能會先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但說到她的另一層身份——郭沫若的原配妻子,大家便又恍然大悟,原來是她呀!68年婚姻,空有夫妻之名,卻無夫妻之實,但她從始至終都用最溫柔的目光追隨著他,卻從不敢奢望能夠與之比肩。

張瓊華在郭沫若的生命裡是很特別的存在,是老友,是親人,卻唯獨不是愛人。

圖 | 郭沫若



一雙小腳隔開的婚姻

1912年2月,四川省樂山縣沙灣鎮的一戶人家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原來是富豪郭朝沛家娶兒媳婦。新郎是郭家的八兒子,也就是後來的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新娘則是離沙灣50里左右蘇稽張家的張瓊華。

郭沫若原來有一個未婚妻,是10歲時父母之命定下的娃娃親。郭沫若19歲的時候,女方去世了。於是,父母決定再給他說一門親事。一個遠房叔母聽說了,便介紹了蘇稽張家的女兒,誇她女紅好,賢惠端莊,不比郭家的任何一位姑娘差,也絕不會讓郭沫若不滿意。然而,在郭家喜歡的前提下,他們沒有徵得郭沫若的同意便應下了這門親。郭沫若聽說女方「人品好,在讀書,又是天足」,也就同意了回鄉完婚。



彼時的郭沫若畢竟還是血氣方剛的青年小伙,對婚姻其實還存在些美好的想象:「如在山谷中遇著一株幽蘭,原野中遇著一株百合,那也可以娛心適意。」如果世上的事總是能夠讓人們得償所願,也就不會有那麼多故事了。

婚禮當天,身著長袍馬褂的郭沫若前去迎接新娘,向著轎子拜了三拜。伴娘扶著新娘下轎,新郎看到先出轎的三寸金蓮,臉色大變,猶如一桶冰水從頭淋到腳,所有的熱情被悉數澆滅。此時退婚已然不可能,郭沫若被別人扶著機械地走完了流程。送入洞房後,他在伴娘的指導下揭開了新娘的紅蓋頭,這一揭,更是讓郭沫若對於這段婚姻直接判了死刑。他在書裡描繪過這一情景:「眼前現出一對露天的猩猩鼻孔!」用詞之直接誇張,足可見郭沫若對於新娘的厭惡。



其實張瓊華的相貌遠沒有郭沫若描述的這樣面目可憎,郭沫若的侄女郭琴軒就曾經為張瓊華辯白過:「我看她相貌中等,不醜,也不漂亮。臉白凈,不黑。鼻子有一點翹,但說不上是什麼『猩猩鼻』。八爸對她不滿,寫得誇大了。」

第二天,心灰意冷的郭沫若還得按習俗跟新娘一起「回門」。張家雖是書香門第,但是張瓊華的父親張懷深是個大煙客,郭沫若看著滿園的賓客又是吸鴉片又是賭錢的,對張家愈發厭惡起來。在拜了無數的客,磕了無數的頭後,他終於得以喘息,就著一本《昭明文選》,讀到天亮。

婚後五天,郭沫若就以繼續讀書為借口,逃到成都去了。而深受封建社會「從一而終」傳統道德束縛的張瓊華,則獨自守在冷清枯寂的新房裡。

圖 | 張瓊華與婆婆



奔赴日本

郭沫若因為婚姻一事頗受打擊,頓覺未來的生活沒有亮色。他覺得自己被誤了,同時也耽誤了張瓊華。情場失意的郭沫若把心思轉移到學業上,他考取了日本九州帝國大學醫科專業,去日本留學了。也有人說,郭沫若此舉是為了逃避這樁婚姻。當然,也不排除有這個原因。

郭沫若在日本時屢次想提出離婚,但擔心張瓊華會自殺,也怕傷了父母的心,始終沒敢行動。他決定對這位毫無愛情基礎的配偶保持距離,使她既不絕望,也不增加幻想。按現在我們的思想,會覺得郭沫若太不果斷,不喜歡的話,應該儘早決斷,也好放女方儘早另覓良人。但當時的社會現實,離異的女性確實很難生存。從這方面倒是尚可理解郭沫若的選擇。



雖然張瓊華新婚便遭受冷遇,但她對於丈夫總是還心存希冀。她時常親上峨眉山萬年寺普賢菩薩面前燒香,祈求菩薩保佑郭沫若平安無事,早日歸來。在公婆寄給郭沫若的信中也時常捎上自己的信,但郭沫若從沒回復過,多以父母或弟弟轉告。張瓊華娘家要一張照片,他也種種借口搪塞。這也許就是他保持距離的方式吧,只是,未免太過絕情。



儘管張瓊華沒有得到郭沫若的半分垂憐,但她始終孝敬公婆,並將家務打理得井井有條,贏得了家內家外的一致尊敬。連郭家二老也是十分喜歡又心疼她,常常私下裡偷偷塞給她零花錢。除此之外,張瓊華知道自己的文化程度太低,也經常刻苦學習,在油燈下認字寫字,或者向幾位能寫詩填詞的嫂子虛心請教,漸漸地,她也能看得懂白話文的書和記賬寫信了。按傳統的看法,張瓊華該是個十分完美的兒媳婦了。只是,她嫁的卻是追求新思想的男人。



戀愛生子

1916年,郭沫若遇見了生命裡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女人。他去醫院探望留日同學陳龍驥,見到了日本女護士佐藤富子。他發現,這位少女的眉宇之間,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聖潔之光,熠熠生輝。少女單純善良的心性讓他沉醉,他很快陷入戀愛。郭沫若在這場愛情裡彷彿得到了極大的救贖,甚至還治好了他由於讀書太用功而患上的「極度的神經衰弱症」,郭沫若給她取了個中文名安娜,隨自己姓郭。

圖 | 郭沫若與佐藤富子



郭朝沛得知兒子在日本戀愛同居十分生氣,一則郭沫若沒有告知父母,二則置正房張瓊華於尷尬的境地。郭家二老對張瓊華深感愧疚,為表態度,停止了與郭沫若的通信。直到郭安娜生了第一個孩子後,才慢慢恢復了通信,郭朝沛堅決要求郭沫若向張瓊華請罪。

郭沫若在給張瓊華的信中寫道:「我們都是舊禮制的犧牲品,我絲毫不怨恨你,請你也不要怨恨我罷!可憐你只能在我家中作一世的客,我也不能解救你。」



這是結婚5年來郭沫若寫給張瓊華唯一的信件,雖是請罪,實則還是為了撇清關係,話裡話外,無不透露著疏離和冷漠。可見,男人對於不愛的女人,永遠可以冷酷地保持理智,理智到近乎不近人情。

郭沫若畢業前夕,長兄郭開文曾經寫信讓他回川發展事業,並且隨信一同寄去了路費。郭開文也讓他把婚姻裡的三角關係解決掉,給他提出了兩個解決辦法:與張氏離婚,或者二女同居。郭沫若不同意,他回道:「離掉張氏,我思想沒有那麼新;二女同居,我思想沒有那麼舊。不新不舊,只好這麼過下去。」郭沫若還是不夠果斷。



他後來在自傳體小說《漂流三部曲》中,借主人公之口,對此作出解釋:「他一回到C城,……那時舊式婚姻的禍水便不能不同時爆發……他決不能為自己幸福的將來,犧牲別人的性命,而且還可能犧牲他自己年已耄耋的老父老母的性命」。

郭沫若顧慮的東西太多了,或許,張瓊華沒有他想得那麼脆弱,郭家二老沒有他想得那麼死板。他的猶豫不決,終究還是蹉跎了一個女子的大好年華。

圖 | 郭沫若與日本妻子、孩子們



回鄉探親,深鞠一躬

留學畢業回國的郭沫若先是在上海從事文學創作,後又到大學當教授。接著投身革命,幾經沉浮,最後在武漢擔任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此時的郭沫若已經跟郭安娜分開,這個他一見傾心,為他誕下幾個孩子的女子,終究也還是沒能陪他到最後。此時陪在他身邊的人是曾經一起戰鬥的革命戰友於立群。武漢失陷後,郭沫若又輾轉到了重慶。



1939年2月,郭沫若的侄兒郭宗璞也來了重慶,找到郭沫若說郭朝沛病重,請他回鄉探望。此時郭沫若已經離家26年,母親和大哥早已離世,26年彈指一揮間,昔日意氣風發的青年已成了成熟穩重的中年大叔,但對於故鄉,他終究是個孩子。2月25日,郭沫若在另一位侄兒的陪同下回到了家鄉。

張瓊華早就接到了郭沫若要回家的消息,這天她早早就同家人一起到場口的牌坊去迎接。當戴眼鏡穿制服的郭沫若由遠及近慢慢走入視線時,張瓊華的心臟開始狂跳,沉寂了26年的血液彷彿此刻才開始流動起來,她用盡全力按捺住內心的激動,默默地站在眾多女眷的背後,故作冷靜地看著他與弟兄,侄兒親熱地握手,交談。



到了郭家,郭沫若直奔父親的病榻,跪在地上連聲呼喚「爸爸~爸爸~」,但此刻郭父早已認不齣兒子來了。坐在床邊的四姐見狀,在父親床前用手比劃了一個「八」字,郭父這才明白過來。他吃力地對女兒說:「八兒回來了,八女子(指張瓊華)就好過了。」

退出病房後,家人向郭沫若告知母親的臨終遺言:「他日八兒歸來,必善視吾張氏媳,毋令失所。」公婆如此待張瓊華,也算是她的一點慰藉了。郭沫若得知這麼多年張瓊華對郭家一家老小始終盡心儘力,公婆生病她也是衣不解帶的伺候,從無怨言,頓時對張瓊華肅然起敬,作勢就要行跪拜禮。張瓊華趕忙制止了,於是郭沫若便改為深鞠一躬。



這一鞠躬,是對她這麼多年代他盡孝的感謝,是對她以怨報德的敬佩,也是為他自己這麼多年對她不聞不問表示歉意。

晚上,大家圍坐廳堂閑話家常,郭沫若見張瓊華沉默,便主動遞了塊峨眉糕過去與她搭話:「這幾年過得可好?」

張瓊華受寵若驚,顫抖著手接過,「還好,還好……只要你在外邊好,我在家裡就好!」

往事一幕幕閃回,她不禁悲從中來,淚水竟是怎麼都止不住。郭沫若又道,「我對不起你,你不恨我嗎?」

張瓊華沉吟半晌,「都是我命不好,怪誰呢?我早已想通了,沒有當初,你就沒有今日。不要再說了,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回首往事,痛苦和委屈自然不少,令人唏噓的是此刻她竟還在為他考慮。

為了感謝張瓊華二十幾年如一日伺候父母的辛勞,郭沫若親手寫了兩幅條屏贈給張瓊華,兩幅皆有「書付瓊華」的字樣,張瓊華很高興地收下了。郭沫若甚至還開玩笑說,「以後你如果沒有錢用,可以拿去賣幾十個大洋。」

當然,他知道張瓊華必然不會這樣做。的確,後來在生活最拮据的時候,她也不曾動過這兩幅條屏的主意。而在郭沫若逝世後,樂山市文物管理所來徵集他的文物,她卻慷慨地獻了出來。

圖 | 郭沫若與夫人於立群、孩子們合影



不是愛人,是親人

1938年,郭朝沛將家產分給四個兒子。郭沫若名下有數十擔租谷。關於這份財產的歸屬,眾人意見不一。郭朝沛寫信給郭沫若,他回復得很明確:全部歸張瓊華支配。她孤身一人,只會做家務事,沒有別的收入,就靠這些租谷過日子。雖然不算很富裕,倒也不愁衣食。郭沫若對張瓊華雖無愛情,卻有親情,當不成愛人,卻還有家人的關心和愛護。



1939年7月5月,郭朝沛病逝。7月11日,郭沫若帶著於立群和兒子漢英,一家三口從重慶趕回沙灣奔喪。張瓊華主動將自己的房間讓給他們住,對他們的生活也諸多照顧。令人驚奇的是,張瓊華竟然跟於立群也相處得很好。張瓊華特別喜歡漢英,老是抱著他逗他玩。於立群對於兒子的護理非常講究,卻非常放心把孩子交給張瓊華。

因為郭沫若的工作繁忙,而郭父又是11月份才下葬,郭沫若只得先返回重慶處理工作 ,留母子二人在這裡。治喪期間,按舊習俗是不能食葷腥的,但於立群需要給孩子餵奶。張瓊華便悄悄託人買來活雞鮮魚,親手烹制,以幫助於立群催乳。12月,喪事處理完畢,張瓊華和家人一起送郭沫若一家三口離開沙灣。



解放後,張瓊華因食地租,階級成分被定為地主。「清匪反霸減租退押」工作組考慮到她是政務院副總理郭沫若的家屬,反覆向她講解黨的政策,要她帶頭退押,取得貧苦農民的諒解。張瓊華表示同意,但她實在沒有什麼積蓄,只好向郭沫若求助。郭沫若隨信寄來了匯款單。而後幾個農會幹部又覺得太少,而且聽說郭沫若得了一大筆前蘇聯授予的「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獎金」,再次找張瓊華談話。張瓊華沒有辦法,只得再次求助。雖然郭沫若所得的獎金已經如數捐獻給抗美援朝,但他還是再次寄來匯款單。



1951年,張瓊華由沙灣搬到樂山城裡居住。由於沒有經濟來源,她只能變賣東西過日子,後來沒剩下什麼東西了,就做葉兒粑賣。無奈張瓊華太過實誠,做的葉兒粑個大價低,沒多久就虧本了。後又改為替別人做衣物,還是難以糊口。郭宗瑨來訪,她忐忑問他可不可以找郭沫若要點生活費。郭宗瑨說:「你早就該寫信去要嘛!」於是她細細盤算,決定每月向郭沫若要15塊錢作生活費。郭宗瑨覺得太少,她答道:「他也不很寬裕,不要加重他的負擔,就15元行」郭沫若按月寄來了,後來還增加到20,25,30元。

1978年,郭沫若病逝於北京。因為親友故意向張瓊華隱瞞了這個噩耗,所以她並不知情,還在奇怪為何三個月沒有收到匯款。三個月後,匯款來了,連同前三個月的一起。原來是有關方面得知了相關情況,承擔了匯款任務。

圖 | 郭沫若



「媽媽~媽媽~~」

郭沫若去世後,樂山文管所的幹部來拜訪張瓊華,說郭沫若在沙灣的故居要修復,對外開放參觀。張瓊華隱約察覺出了什麼,卻沒敢問。文管所的幹部請她把當年結婚的雕花大床,高立櫃以及其他物品交給文管所,他們會另換新的給她。對於這些陪伴了自己60多年,見證了她從青絲少女變成白髮老嫗的的傢具,她其實十分不捨得。但聽說這是對郭沫若有益處的事情,她還是答應了。



郭沫若逝世一周年的時候,首屆郭沫若學術討論會在樂山舉行,郭沫若的女兒郭庶英、郭平英姐妹特地從北京趕來參加。姐妹倆還專程去看望了張瓊華。一見面,倆人就親熱地拉著張瓊華的手喊「媽媽~媽媽~~」。老人被這突如其來的『媽媽』砸暈了,趕忙問旁邊的侄媳婦,侄媳婦笑著解釋道這是郭沫若和於立群的女兒。老人轉頭便淚眼朦朧,但還是止不住地笑著點頭,高興得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



「媽媽」是一個多麼親切,多麼令人心醉的稱呼啊,她以為她這一輩子再也聽不到這樣親切的呼喚了。嫁給郭沫若,註定了她這一輩子膝下無所出,她不後悔。但她依然渴望當一個母親,一個平凡的母親,就像全天下所有的女人那樣。只是,這樣子簡單的期望只能下輩子再實現了。雖然她收養了很小就死了母親的侄女張樹珩,但是那也不是母親跟子女的關係。本來以為這會是她的一個遺憾,沒想到老了老了,還能圓她一個夢,讓她做一回「媽媽」。

1980年5月24日,張瓊華溘然長逝,享年90歲。




鍾意就快D Share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