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西班牙卡塔隆尼亞生物工學研究所 (IBEC) 與中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開發出創新阿茲海默症療法,能於數小時內大幅清除小鼠腦內阿茲海默症相關有害蛋白質。研究結果已發表於《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
修復血腦屏障 非穿越障礙
阿茲海默症患者腦內會累積名為 Amyloid beta (Aβ) 蛋白斑塊,這些斑塊會損害神經細胞功能。過往研究多嘗試利用納米粒子等技術穿越血腦屏障,將藥物送入腦部。
研究團隊採取截然不同策略,他們將血腦屏障視為「需要修復的功能失調組織」,而非「需要克服的障礙」。團隊開發出稱為「超分子藥物」(supramolecular drugs) 的生物活性納米粒子,這些粒子本身具有治療作用,而非單純充當藥物載體。
注射後 1 小時 清除過半有害蛋白
研究團隊針對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相關蛋白 1 (LRP1) 設計納米粒子。正常情況下 LRP1 會與 Aβ 結合並將其運送穿過血腦屏障排出體外,但在阿茲海默症患者腦內,這個清除系統會失效,導致 Aβ 累積。
團隊使用基因改造小鼠進行實驗,這些小鼠會大量產生 Aβ 並出現類似阿茲海默症的認知功能衰退。實驗中為小鼠注射 3 次納米粒子藥物,並定期監測病情與 Aβ 累積情況。
首次注射後僅 1 小時,腦內 Aβ 含量已減少 50% 至 60%。經過 3 次注射後,Aβ 斑塊減少近 45%。研究團隊成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研究員陳俊揚 (Junyang Chen) 表示,注射後 1 小時內即觀察到腦內 Aβ 大幅減少。
認知功能恢復 效果持續半年
更令人矚目的是認知功能改善效果。研究團隊對 12 個月大小鼠 (相當於 60 歲人類) 施予納米粒子治療,6 個月後進行行為測試。結果顯示 18 個月大小鼠 (相當於 90 歲人類) 的表現恢復至健康小鼠水平,在空間學習與記憶測試中表現正常。
治療前這些小鼠已出現認知功能衰退徵兆,但治療後認知功能改善效果至少持續 6 個月。
IBEC 首席研究員 Giuseppe Battaglia 解釋,長期療效源自腦血管系統的修復。當 Aβ 等毒性分子累積時疾病會惡化,但血管系統恢復功能後便會開始清除 Aβ 及其他有害分子,令整個系統恢復平衡。他指出這些納米粒子就像藥物般發揮作用,似乎能啟動回饋機制,將清除途徑恢復至正常水平。
人體應用仍需驗證
研究團隊表示,納米粒子透過模擬 LRP1 的配體,與 Aβ 結合並穿過血腦屏障,啟動從腦部清除毒性物質的過程,幫助血管系統恢復其廢物清除功能。
這項研究仍屬動物實驗階段,類似療效能否在人類阿茲海默症患者身上重現仍屬未知。不過研究已為開發新型治療方法帶來希望,透過修復血腦屏障本身來清除 Aβ 蛋白質,有望成為阿茲海默症的有效治療策略。
資料來源: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IBEC
分享到 :
最新影片

Follow 我們 :
鍾意就快D Share啦!
|
|